一伙农民起义军,背井离乡朝不保夕地苦干三年,终于攻入了帝国都城,途中兄弟死伤无数,图啥?于是争先冲入宫殿,金银满袋,美女入怀。
连首领都未能免俗,龙床一躺,飘然欲仙,不忍离去,这不正是美梦成真。倘不是众人提醒劝阻,首领竟全然忘记城外仍是强敌环伺,这才明白过来,退守城外。
在众将大肆劫掠时,只有一文官,无视眼前的繁华,带着卫士直扑昏暗的帝国资料库,清查收缴完所有档案户籍图册后,这才退去。
估计你也猜到了,首领是汉高祖刘邦,那个文官正是后来的相国萧何。
金钱美女VS无趣的资料,萧何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不到一年,这批资料开始发光发热,首领外出征战之际,他凭此迅速完成了对汉中整治,积极恢复储备军需,尽管刘邦此后常有溃败,但来自大本营的兵马粮草支持,始终源源不断。
又过三年,天下已定,这批资料再次绽放光芒,他又完成了从一名副处级非领导职务的小吏,到副国级实权派的华丽转身,凭此建立各项礼法制度,开启四百多年的大汉帝国。
汉初三杰,萧相国无愧其首。
萧何本是沛县小吏,政绩优异,深得上级赏识,本有机会调入中央即咸阳任职,因其看到帝国的颓势,坚辞不赴。
在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就发觉这可能是个潜力股,就比较照顾他。后来刘邦做了亭长去咸阳服役,送行时别人都给了三百钱,只有萧何给了五百钱。
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萧何便直接向县令推举了还在外逃窜的刘邦,由此起事。
说起萧何一生中的高光时刻,莫过于他对韩信的举荐。
韩信平民出身,履历平平,并无名声。本在项羽账下谋事,常献计策以求重用,不被采纳就逃跑投了刘邦。便其与汉王核心管理层又非亲非故,一样不受待见。
直到遇见萧何这个伯乐,认定韩信为“无双国士”。但因仍未受重用,心灰意冷之际,月夜辞别。萧何获悉,来不及向刘邦汇报,就匆匆追去,在刘邦那里还闹了误会。
这便是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随后,萧何保举韩信为大将军,平定三秦,东进灭齐,垓下围楚,为大汉立下不世之功。
如果两位革命战友的故事到此结束,绝对称得上是一段佳话,很美好,但也只有“如果”。
汉十年(前197年),钜鹿郡守陈豨叛乱,刘邦大怒,御驾亲征。韩信本与陈豨约定作为内应,结果该计划意外被吕后获悉。
情况危急,皇帝又征战在外,吕后不敢擅做主张,关键时刻只能选择信赖老臣,立刻召相国进宫。
事关皇权,萧何并无太多纠结,此刻显出他老辣的一面。向百官假传圣旨,说皇帝已成功平定叛乱,陈豨已死,召群臣进宫祝贺。
韩信怕事情败露,犹豫不定,萧何劝他即便生病,也该进宫祝贺。韩信一入宫,便遭刀斧手诛杀,身首异处,三族皆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们的萧何同志再一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任务。
早在楚汉苦苦对峙之际,刘邦竟还时常派遣使者慰劳镇守关中的萧何。有谋士见此,察觉到刘邦可能有疑心,便建议萧何将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全都送至前线,以示忠诚。
聪明如萧何当然不可能意识不到这点,只是忙于关中治理无暇他顾,听此建议便马上照做。汉王果然非常高兴,毕竟大后方安定,才能专注地放手一搏。
后来天下平定,开始论功行赏,给打江山的骨干们排排座次,刘邦首推萧何,但出生入死的武将兄弟们不干了。
这时刘邦一锤定音,“你们这些武将就像是猎狗,萧何就像是猎人,猎人VS猎狗,你说谁的功劳大?”于是众人再无异议,“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
我想,从萧何攻入咸阳直扑资料库时,座次问题在刘邦心里已然清楚。
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对于相国,又何尝不是如此?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猎狗已烹,猎人也并不安全。
尽管萧何直接指挥诛灭了反叛的韩信,但刘邦并未放下戒心,每次出征攻打叛军时,仍不忘时时“关照”相国,为示忠心、以求自保,相国不惜通过强买强卖来自黑,身陷牢狱也毫无怨言。
即便到了生命垂危之际,萧何依然向皇帝举荐了向来与自己不和的曹参,只因他明晰这也是皇帝本人的意见,为保证权力的平稳过度尽了最后一分力。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能为萧相国叫屈,但换言之,那些武将们不委屈吗?韩信不委屈吗?刘邦不委屈吗?欲成事,又有哪个人不是用委屈一点点撑大胸怀的?
过去看央视新闻发国家领导人的仆告,常会用到“久经考验的……”,当时只以为是句套话,是官腔。后来经历多了,才逐渐明白这几个字的分量。
毕竟想要久经考验,真不是一句空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