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hours》,迈克尔·贝的新片,根据米切尔·朱可夫(Mitchell Zuckoff)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讲述的是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班加西的美国领事馆前发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后数十名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最终导致包括美国大使约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Christopher J.Stevens)在内的四人死亡,这也是33年以来第一个被恐怖分子杀害的美国大使。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被指责事先决策不够准确,不能把握当地情势,事后行动迟缓,这也成为她国务卿任职期间最大政治失误。
这部电影,和2001年的经典《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的制作流程大体相似:都是真实发生的政治事件,都是根据小说进行改编,都是以最大程度地复原真实以体现战争的残酷。不过,《黑鹰坠落》显然在拍摄上更具诚意,其影片剧本曾经三易其稿,在正式开拍前,全体演员分别到美军的三角洲部队、游骑兵部队和黑鹰直升机基地参加为期两周的军训,还和摩加迪沙之战中阵亡者的战友和亲友交谈,以对所扮演角色加深了解。相较之下,迈克尔·贝在影片的节奏掌握上并不逊色,但显然只是就事论事,而且依然没摆脱美式战争片的一般套路。
你可以在所有美国大片里看到的,这部片子也不可避免:个人英雄主义、政府官僚拖沓、主管明哲保身、主角爱家爱娃,过程一定是艰苦困难的,结果肯定是突围而出的,最后一定有美式的荣誉勋章。基本上,从《勇闯夺命岛》到《黑鹰坠落》到《太阳之泪》甚至于更早一点的《我们曾是战士》,都是这样的思路,不同的当然在于故事情节的差异,以及演员的表现手法。
当然,在《13 hours》里面,导演还是花费很大的精力,去铺排这个惊心动魄的晚上,那两场激烈的以少打多的战斗。但也正因为要突出表现这6位士兵的英雄形象,反倒把对手的表现给弱化了,影片中的利比亚武装分子基本上没形成太强大的攻击力,相比在《黑鹰坠落》中的索马里武装分子与美军特种部队的较量,利比亚武装力量基本是一打就倒(除了后面用迫击炮的攻击),因此虽然看得很爽,却没有像《黑鹰坠落》中那种残酷感来得明显,只有一个部分,就是Oz断手的那块,让我依稀找回当年看《黑鹰坠落》时的震撼感。
整部影片看下来,最扣人心弦的,反倒是美方人员撤退后,被打死的利比亚武装分子的家人在现场寻找自己亲人的画面,导演用了慢镜头去表现那种不安、急切和绝望,才使得整部片子不至于完全变成了美国意识形态的又一次机械化宣传。“All the gods, all the heavens, all the hells are within you.”这句台词在片中出现了很多次,导演或许想说明的是,在许多慷慨激扬的理由背后(例如那位大使发表的那篇演讲),许多普通的士兵并不明白为何而战,利比亚的武装分子也不知道这6个人为什么要和他们拼命,大家到了刺刀见红的时候,都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硬生生地在影片最后贴上了“英雄”的标签,反而拉低了影片原本的意境。
所以看来看去,我还是觉得,《黑鹰坠落》是值得一再重温的影片,里面表现出的对战争本身的思考,是远超画面带来的刺激感。至于其他同类型的电影,就像胖子说的那样,进电影院,“就是要看炸的!”看完,爽一把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