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膛·厨房
火到了春节,大家不再买超市里面的馒头,会自己去蒸馒头、花卷、包子、窝头等,这个时候,家还保留的灶台就起到了大作用。灶膛在几天里一直有火苗在熊熊燃烧,除了自家使用,还要借给左邻右舍。提前储藏的柴火派上了用场,把大小正好合适的柴火放进灶膛,升起来的炉火露出温暖的光,不过一会,蒸汽就会透过草编的盖子升腾到满屋,屋子里满是馒头的香味。打开盖子,馒头一个个饱满光亮,排着队被拿出来,大人忍着烫把馒头拿出来,馒头的香味随着放在耳垂上降温的手粘在耳朵上,发梢上。孩子们一路欢喜的把馒头带到另外一个房间里,一路香味扑鼻,全世界都是馒头的香味。
年味我最喜欢的是馒头和窝头。大人提前发好面,用擀面杖压面,让面更加筋道。一根长长的擀面杖,两个大人分别站在两头,抓住擀面杖,使劲压面,几个来回面就算压好了。每次看到父母齐心压面,就会觉得有一对心在一起的父母的家庭很幸福。用独到娴熟的手法,捏成大小刚好的馒头。蒸出的馒头很热很软,嚼起来筋道,麦子的香甜味也很浓。
年味8窝头里面加着糖和大枣,又甜又黏。等凉了变硬后,切块放到锅里油炸,盛出来撒上白糖,简直美味,窝头一定是所有蒸食中吃的最快的一个。
包子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东西,白菜、大葱、猪肉一定是提前买好,连夜剁好的,那几天的夜晚灯会亮到好晚,伴随着爸爸的剁菜声和白菜清新的味道,孩子们渐渐进入梦乡。小时候睡觉听到外面的剁菜声就知道父母都在身边,一夜好梦。
蒸好的包子咬上一口,油就顺着咬开的口子流了出来,也露出晶莹的馅,猪肉的香气完美的与白菜大葱的香味融合,忍不住再咬一口。
过节自然会要有一些好看的东西来装点节日,花卷就是这样的一种好看又好吃的东西,刚刚出锅的花卷就像是一锅盛开的花,可爱至极,仔细闻闻还有油的香味。
集市
集市是最热闹的地方,临近过年,每末尾是3、6、9的日子都是赶集的日子,开始几天主要是在家的老人们,集市的东西也比较单一,各种佐料,以及大豆,红枣,豆腐等食材,糖果,食具。
最后几次,随着各家外出打工的人的陆续回家,大家往往携家带口一起出动,集市上摩肩擦踵,热闹的很。卖的东西也多了起来,除了以上的东西,各种蔬菜,肉类,小食品也多了起来。
今年是鸡年,集市上买鸡肉的人格外多。排骨,猪肉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们的生活越来也好,红酒也渐渐登上乡村人的餐桌,集市上的红酒摊格外热闹,挑上一两瓶红酒带回家过一过“优雅”的生活。
素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帮忙砍价,或者推荐给对方自己满意的年货。人们也会遇见自己熟悉的人,或许卖碟子的人会发现自己的老主顾,也或许会在集市偶尔遇见一年未见的亲戚,大家互相寒暄,集市成了一个交流感情的地方,问问对方什么时候回的家,看看对方买了什么好的东西。
集市里面还有各种小吃,炸食,肉夹馍,糖人等,大家抛开平时正襟危坐的端庄样子,集市上的年轻人身穿整齐,蹲在路边,叉开腿,大口吃着路边买来的煎饼果子,不顾平时的形象,也不看来往的人们,注意力全在煎饼果子上,还不忘问对方:“你的卫龙硬不硬,辣不辣?”
糖果摊也有很多,一个摊位往往聚满了孩子,后面跟着他们的大人。生活富足,也要精打细算。大人们个个化身福尔摩斯,“你们这个糖果为什么比那边的贵?去一块钱好吧,瞧瞧你这糖。这种糖好吗?是真货吗,怎么这么假?骗人的吧。”然后皱着眉头拉着他们的小屁孩走,告诉他们“这个不好吃,咱们去那边买。”或者死死看着袋子“这个糖少来一点,好好好,就这么多就够了。”走的时候还不忘顺几块糖,摊贩就急着让他们少拿几个,“好几毛的,可贵啊,吃你自己袋子里面的。”大人们也会嘟囔,“哎哟,真小气,就几块糖。”
有机灵的孩子躲在旁边大人的身旁,假装是自己的家长,拿起自己心仪的糖装考虑要不要买,趁没有人注意塞进自己的口袋,一个集市下来也收获不少。
对联
家里在贴对联前总要将自己的门清扫干净,清除去年旧的对联,和积攒了一年的灰尘。每到这个时候,家里的孩子就知道要贴新的大红金字的对联了。熬一锅稠稠的浆糊,拿上高粱穗做的刷子,准备好梯子,贴上对联,就要放鞭炮,吃年夜饭呢了,真正的春节就是从这对联开始呢。
集市上的对联
村子的灯也会渐渐亮起来,拿我们的村子,路灯平时只会在主要的街道亮,到了过年的时候,所有的路灯都会亮起来,主要的街道也会挂起灯笼,有的家里也会在院子里挂上彩灯,天晚后,灯和天上的星星相映成趣,年味十足。
慢慢长大,年味好像越来越不足,感兴趣的东西少了,越来越方便的消费也削减了自己动手的机会。趁时间还多,多多体会身边的年味吧。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百篇文章巨工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