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对他人的求助视而不见?
为什么网络热门话题容易激化?
为什么“路怒症”成为一种常见问题?
想不想借一双慧眼,洞察这纷繁社会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
《图解社会心理学入门》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这双慧眼。该书通过55个实验研究,带我们探寻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心灵本质。

作者龟田达也,是东京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室教授。
该书在编排上很有特色,左右页面介绍同一心理学原理。左侧采取文字的形式,分析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右侧采取图画的形式,形象地描绘相应的心理学实验。
图文并茂,清晰易懂,即使从未接触过社会心理学的人,也很容易得窥门径。
书中重点介绍了组织与群体心理学、职场心理学、个人和社会关系心理学、以及为人处事的心理学。我们分别举一个例子看看。
在组织心理学中,有一个实验就颠覆了我们的常识。
我们通常认为团体做出的决策一定优于个人做出的。而实验表明,在明明有人知道正确答案的情况下,团体最后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作“过程损失”,即在团体讨论的时候,能力优秀的人不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再如在职场中,为什么有时给予报酬反而降低了人的干劲?
这是因为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当人正因为自己感兴趣、出于内在动机而工作时,如果给予他外部报酬,反而容易使他丧失对工作的热情。这被称作“侵蚀效应”。
还有,我们一般认为追随流行的人激进,反抗流行的人保守。其实两者都是同一类人,都是追求个性,想和周围的人不同。
书中还讲了一个实验,在熊猫、猴子、香蕉这三个选项中选出两个一组的,你知道欧洲人和亚洲人的选择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如果你想知道的话,还是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包括本文开头的三个问题,一个是著名的旁观者效应,一个涉及社会比较理论和群体极化概念,一个称作敌意归因。
听起来很专业很深奥的样子,其实书中讲得非常通俗,一看就明白。

这本书不厚,只有120几页,11万余字。周末的早上,躺在床上慢慢地看。
一边看一边回想曾经发生的事情,禁不住一拍大腿,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这不是教材,而是一本紧贴实际的充满趣味的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对社会和周边发生的事情洞若观火,而且能够警醒自己避免走入误区,值得一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