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伋三赴鲁国,师从孔子,设坛授徒,筑台望鲁,他是尊师重教第一人
快乐有趣

秦穆公时,千河南岸的燕家山燕伋,三赴鲁国,师从孔子十七年, 是孔子七十二贤中的一个。他设坛授徒,筑台望鲁,是中华尊师第一人。
他并相随适周问礼,旅齐观礼,精通六艺,品学兼优,设坛授徒,竭诚传播儒家思想与文化。
燕伋壮年返乡办起私塾,传授孔子学说,执教18年,他想念恩师孔子,筑台望鲁,延续尊师文化。2400多年前的燕伋望鲁台,现存于陕西宝鸡千阳县,燕伋被世人称为“中华尊师第一人”。

燕伋的家世,追根溯源,与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周召公有关,召公姓姬名奭,管辖岐山以西包括千阳在内的地方,辅助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北燕,是燕国和燕姓的始祖。
千河南岸的燕伋经雍城、西岐、咸阳、渭南、函谷关和东周洛邑,历尽艰难,甚至还有许多嘲讽与羞辱。可是,他是为寻求知识和真理而去的,是抱定了“承蒙师教”而后成大器的决心去的,所以这一切都在所不计。
在鲁国求学期间,他又经历了诸如请教老子、昭公出逃、仲尼遇险以及己遭绑架等重大事件。
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改变燕伋对孔老夫子的敬仰,反而使他对老师的感情与日俱增。
他的尊师,不仅仅是对一个人本身的崇敬,而是对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的崇敬,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崇敬。

当他返乡时,也有不想离开夫子和同学的两难。但他铭记老师的九思名言(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愤思难、见得思义),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他由看到当时官场丑恶,到做官窝火,到生事去职,到再度赴鲁,总是有一个无形的但却是强烈的主体意识,这就是爱师尊教。
燕伋为了去鲁国拜孔子为师,在去之前,拿了家乡特产“秦酒”作为拜师的见面礼。看见燕伋拿了好酒来拜师,孔子常高兴,于是就收他做学生。后来,孔子和他的弟子见到老子的时候,便将“秦酒”作为珍品送给他,老子也同样对此酒赞不绝口。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又将“秦酒”作为礼品给各国的君王和大臣品尝,都说是尊贵的好酒,受到了一致赞赏。从这里可以看出燕伋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在燕伋去鲁国求学期间,父亲亲自为他做了一根扁担,用来挑他的书籍和行李。求学路途遥远,长途跋涉,燕伋磨破了的鞋,挂破了衣服,但他的扁担丝毫没有损失。这根扁担也成了他支撑下去的力量。在遇到豺狼劫匪时,用它赶走猎物,打跑匪徒,这根扁担也成了燕伋的护身武器。
燕伋用这根扁担为孔子挑起了行李,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在燕伋求学回去时,孔子为了激励他,在扁担上题上“铁扁担”三个字。他十分感激老师。
在执教18年其间,他每天想念恩师时总要登高望鲁,并用衣襟掬一些黄土,⼀一点一点垫高,久尔久之,那堆土就变成了一个高台,站在上边上,瞭望远方鲁国的孔子老师。后来为了纪念燕伋,人们就将这堆土台称为“燕伋望鲁台”。
这个望鲁台,经历了数千年和历史的演变,但它还能保存得完好,依然屹立在那边。它不仅仅是燕伋用和日久生情的具体行动积累而成的真情台,也是燕伋思念老师、感激老师的高尚品德的尊师台。今天,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台深厚的历史蕴含所在。

燕伋设坛授徒,开创秦地平民教育之先河;筑台望鲁,尤树尊师重教之高标:“形不大而灵秀,景不奇而意深”。其心之诚,其志之坚,为历代君民所推崇。《史记》《家语》《资治通鉴》《阙里文献考》陕西通志》《凤翔府志》等,都有记载,旧《千阳县志》更载有《燕氏家谱》。
对于燕级,历代帝王都有加封:唐玄宗封为“渔阳伯”,宋真宗封为“千源侯”,明代称为“先贤燕子”,就从那时起,千阳城内设立得“三贤祠”,燕几占据首位(其他两位是郭钦、段秀实)。

1957年,望鲁台被列为省级文化遗址重点保护单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千阳县又把望鲁台辟作“尊师重教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投人人力物力,实施文化旅游开发,并已初具规模,足以告慰一代先师的在天之灵了。
燕伋望鲁台内设有很多景观,如启文坛、思师亭、尊师祠、燕居宇等。这些景点设计独特,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激励人。燕伋望鲁台已经成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蕴含和重大的价值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