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人类来讲,我们可以想象未来,却无法看见未来,因为时间横亘在当下与未来之间。这也是人类的思维体系为什么建立在逻辑关系上的原因。因为无法看见未来,所以我们对生活做着无尽的假设和推理,因为这样,所以那样;如果这样,可以那样;如果不这样,就不能那样。
但我们在往前走的过程中,却常常发现事情并不单纯按照我们设定的逻辑关系发展。
如同高考,无数的家长对孩子说过无数遍这句话:“如果你好好学习,你就能考上一所好大学;考上一所好大学,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孩子拼命学啊学,有的考上了好大学,有的并没有。
毕业季到了,好大学的学生有些找到了好工作,有的并没有。
如同爱情,正在上映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在家做全职太太的罗子君(马伊琍饰)哭着跟她那位发生了办公室恋情的老公说:“结婚的时候你说我只要在家里打理好家务,生孩子养孩子,让这个家庭幸福就够了。怎么你现在来质问我生命的意义是否只有家庭幸福?我生命的意义不是你赋予的吗?”
结婚前梦想有一个乖巧甜美的太太,她只要貌美如花,为自己照顾好家庭,什么都不用管。婚后却发现这样的太太似乎不如办公室里的那位知性女同事更加理解自己,还是同舟共济的红颜知己更能缓解人到中年的焦虑和压力。
我们管这种不按假设和推理发展的情形叫做“不确定性”。
有这么多的不确定性,而我们的资源与时间却又极其有限,我们常常会考虑我是否还要坚持作这件事,说不定我为此失去了一个可以更加成功的机会,这种想法在经济学中被称作“机会成本”。
所以我们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在付出的时候,会充满疑虑,会不时的改变方向。
做事的时候,我们会想:“这件事我能做的成功吗?如果不成功,我要怎么办?这件事我做还是不做?成功了还好,不成功就亏大了。“
好不容易拿定了主意开干,遇到挫折了,我们又会想:“哎呀,这是老天爷不要我成功啊,算了吧,趁着我的投入还不多,还是放弃吧,做点别的事儿算了。”
想要付出感情的时候,我们会想:“我和这个人最后能成吗?这个人是值得托付的那个人吗?他以后要是对我不好怎么办?他以后要是又喜欢上别人怎么办?”
遇到一点障碍的时候,我们又会想:“唉,我就是命不好,总也遇不到对的那个人,算了吧,还是再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吧。”
看看,这就是因为我们无法看到未来而导致的后果。


看电影《降临》的时候,我看到了当人类拥有了预见未来的能力时,又是何样的情景。
这部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故事这样的开头:“你的父亲很快便会向我提出那个问题,这将是我们夫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刻,我希望专注的倾听,记下每一个细节。”
这是一位在和外星人沟通的过程中开启了预知未来的科学家写给她女儿的故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的女儿在十几岁时候因疾病去世了,她的先生离开了她,理由是她既然知道女儿注定会早夭,为什么不早告诉他?他无法承受这样的痛苦和遗憾。
对于一个女人,如果你预知到你的孩子会早早的离开你,你的先生也不会伴你到老,你是否还要和这个人结婚?是否还要生下这个孩子?
主人公这样写道:“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路向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
我明白她的意思,她知道未来将要遇到的一切,她愿意全身心的去参与和体验,无论快乐还是痛苦都欣然接受。
知道未来的人,活的是否会更加透彻和幸福?

如果有人邀请你,“嗨,和我们一起步行去西藏吧,大概有1000多公里路程。这一路上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应该最终可以到达的。”
你会怎么想?
“明知道要遇到各种问题,我干嘛要去?”
“1000多公里,走路,我没疯吧。”
“走1000多公里,路上吃住怎么办?得花多少钱?”
“高原地带,我万一在路上出了意外怎么办?”
“用这么长的时间走路,我为什么不去干点别的事情?”
电影《冈仁波齐》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在父亲去世后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时正马年,正好是神山冈仁波齐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玛扎堆的朝圣队伍。
这支队伍里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残疾的少年,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怀揣着各自的希望。为了去冈仁波齐,这支十一人的队伍踏上了历时一年,长达2500多公里的朝圣之路。
如同唐僧西天取经,这支队伍一路上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
走着走着,孕妇要生孩子了。去医院,生孩子,生下来带着孩子,磕着长头继续走。
走着走着,山体滑坡砸伤了队友。住到好心的路人家里,帮着房东耕地,修养身体,磕着长头继续走。
走着走着,运送行李的车被装翻了,损毁了车头。卸下车头,拉着车厢继续走,走一段路放下车厢,回到上一个起点,磕着长头继续走。
走着走着,路断了,积了厚厚的水。脱下衣服,扑在水里,磕着长头继续走。
走着走着,进了拉萨,没钱了。白天打工,晚上替人磕头,两个月的时间攒够了钱,磕着长头继续走。
这一路,太艰难!看着他们的坎坷,我一次次问自己:“如果是我,是否已经回家了?”
整部片子令我最为震撼的不是他们一路上有多么艰难,而是面对如此多的困难,他们心无旁骛只是走,未曾有过一句怨言、一点着急和一丝放弃。就好像这一切的遭遇都是应该,最终可以到达神山也是必然,拖延了时间也没什么关系。
这和我们的经验是如此的不同。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回报,都要有时间和成本控制。事情的发展比预想好,我们欣喜若狂;比预想的差,我们抱怨生气,甚至彻底放弃。
看着朝圣队伍一路的表现,我忽的想起了《选择》这部电影。这支朝圣的队伍,如同那位女科学家一样,似乎早已洞悉即将遇到的一切,当事情到来的时候,不嗔不怒,应对就好。
他们是真的预知了一切吗?不,他们只是一些普通的人类,无法越过横亘在当下与未来之间的“时间”。
这一切只是因为他们的心里有着共同的信念:“朝圣是件很好的事,我们一定可以到达。”正是这样的信念使他们具有了预知未来的能力,因为无论如何他们都不会放弃,未来对他们来说只有一个结果:“在某个时间到达冈仁波齐。”
看到了吗?是坚定的信念使得未来的不确定性变得确定,当未来确定的时候,我们也就拥有了预见未来的能力。
写到这儿的时候,我刚好看到了一位清华毕业20年的县委书记在清华大学讲的一段话,言简意赅的说明了我想要表达的意思:“人一定要有信仰。黑格尔说过:'信仰是完全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内在的确定性。他揭示了信仰的特点,就是完全自觉自愿、不讲条件的相信。'人总要在内心里相信些什么,给自己一个活下去和奋斗的理由,从而赋予自己人生的希望和向上的力量。'说到信仰,我头脑中总会浮现雪山之下,经幡飘动,那些虔诚的一步一匍匐的行者,在别人眼中,他们是苦行僧,在他们自己的心里,他们是充实幸福的朝圣者。"
很喜欢这段话,很喜欢这部电影,分享给大家。我们不一定非要去到西藏的路上朝圣,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一样可以做个幸福的朝圣者,一步一步向着自己梦想的人生目标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