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学佛或者说是修佛者,如果你行走了半生或者还在修行的路上,一直都没有经历过对于如来藏的深入认知和求证,就应该审慎的拣择一下,这个路是否走得对?否则匆匆的过完一生,也只能是唐捐其功。因为佛所说法的核心就是在讲如来藏及其诸法,一切诸法都是如来藏所生、以如来藏为中心,正确的修学都要在对于真实法如来藏认知和求证上,这样才算是走对了路。
你对于自性佛有多少认知,就决定你有多深的修行境界。在《維麼诘经》中,本觉菩萨維麼诘大士有一段对大目犍连的开示,这一段专讲如来藏法性的开示,把如来法藏法性非常清晰地展示出来,能为修佛者建立正确的知见,也能够检验所有修行人是否开悟或者鉴别所悟的是否正确,因此说弄清楚第八识如来藏法性是学法者一生所必须要明白的。知道如来藏的法性才不会走偏修学的路。
因为当你建立了正确的知见以后,再通过无相念佛的修炼,使自己具备动中的定力,就如念佛人口念心听转为心念心听以后,如果内心能很清楚的听见心念,说明你已经有了动中的定力了,没有定的历练内心是不会清晰的,这个时候也可以说是念念相续了。有了这个力量再转为看话头,看话头就是用第六识的证自证分来静静地看着自己意识内心,如果第七识经过动中定力的修炼以后已经有力量了,这时能看在话的前面了,这就是看话头,内心也是无杂念的。有了知见也有了动中的力量,就可以对五阴、十八界观行了,在观行中深刻认知五阴、十八界与如来藏关系,要从境界上看清楚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是如何出生的,是怎样运作的,各个法之间的姻缘关系,为什么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如来藏所生,(行者这一段修行时,要深入研习楞严经这一段,关于五阴十八界与妙真如性的关系。)只有通过深细旳观行,才能由此而断了我见。然后才可以转入参禅;所谓参禅是智慧的行门,通过参禅获得智慧成就。而不是整天的闭目打坐,或者认为打坐就是参禅、修定,甚或认为通过打坐就可获得智慧,这些都是认识上的错误。如此修炼只能越走越偏。参禅的目标就是要找到如来藏,找到如来藏才可以说是入道,因而进入内门。通过参禅一念相应慧以后,一是参出了如来藏是什么,二是要经历过理一心的见道过程;从此以后可以看到自己的如来藏的运作,也可以看到他人的如来藏的运作,成功的转依他才可以无四相。
維麼诘菩萨于经中开示说;“为白衣居士说法应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什么是“法”?在经中定义为法的是指第八识如来藏;菩萨告诉目连尊者说,你为居士说法就要直接讲大乘法,不要讲小乘法,也就是要讲如来藏这个法,不要仅仅在五阴十八界等众生法相上,或在因缘法上,因为一切法都是如来藏所生。要告诉他们如来藏这个真实心是离见闻觉知的,而不是象六七识,只存在于根尘的范围,如来藏这个法离六尘,也没有七转识的觉知,没有众生的我相,更不会有七转识的垢染。而二乘法都是从众生相来修的,都是依十八界,五阴十二处六入等众生法来断我见、我执的,都是有人有我有众生的。就如很多人以为我经历了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说这就是开悟了,其实这就是定的一种意识境界,不是第八识法的境界,如果说这时的境界就是如来藏的境界,那就与佛所说法相违,因为如来藏是离见闻觉知的,怎么会把这个意识境界当成了开悟境界呢?
还说;“法无有我,离我垢故”,如果所证的是自知有我的离念灵知境界,所悟一定是错的,因为法是不自知有我的,也不对六尘作何了知,更不要说与语言文字的分别相应,所以如来藏没有自我的执著的染污。
“法无有寿命,离生死故;”所以你证的是意识离念灵知境界,就有寿命不离生死,有生死就一定有寿命,因为法无有寿命,是本来就存在的,过去未曾死亡过,现在依然存在,将来也不会消失,这才可以说为不生不灭。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真实法如来藏是无我的,祂也不自知有我,我有众生我性,也无有他性,更没有人的诸般特质;更不会有生命的前际与后际,真实法是本来就有。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真实法从来不动其心,也不会象七转识心一样有各种境界相在心中显现,一切染污与祂无涉,一切烦恼不与祂相应,祂从来都是如如不动的,所以说法常寂然。若是追求有境界法,就必然落在世间万法之境界上,离不开世间诸法境界相,有人说我修行了了分明不分别了,这时仍然是有分别,还是六尘境界,不会是寂然不动的。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实相无相是说如来藏无形无相,而且是离于万法而独存的无境界之境界,没有七转识等法的众生我相,常恒清净之自性,所以是无所缘。由于如来藏是离见闻觉知的,且是无覆无记性的,所以不会有自我的执着,也不会缘诸法。而七识心确是在六尘当中不断地攀援执著。
“法无名字,言语道断故。”因为凡是有名字,有言说相的都是万法所摄,即便是如来藏这个名字也是假名的安立,而且祂从来也不与言说相、名言相相应,言语之道也到不了祂的身上。虽然他没有言语道,但有慧眼的人能看到、听到祂说法。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无有说的才是真实的说,有语言地说只是假说。所以《金刚经》中佛说;“说法四十九年,未说一字。”禅宗则说,“那个从来不说法的,确是每天都在为你说法,”这才是真说法。因为法是离觉观的,但对于六尘他总是如镜现相的给你,从不分别,这才是离觉观,虽然离觉观但却不断的出生六尘六识诸法,这就是无有说而说。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觉知心总是跟形象相应,如来藏从不跟形象相应,他无形无相,犹如虚空一样,所以当你认为自己开悟了,一定要检验一下,你找到的如来藏是不是这样的。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如来藏虽然空无形象,但是是真实存在的,有真实的作用,所以才说为空性。祂即能出生一切诸法,但也可以独存,即能出生种种六尘,却都不受六尘的影响而永远处于绝对寂静,既然处于这样的境界又如何会有戏论可说。祂出生一切法,但有离一切法,所以就是离一切戏论相。
“法无有我所,离我所故;”我拥有的身体,家庭父母、师长、子女等眷属都是我所,如来藏出生了一切法,但祂从来没有眷属感,不会去做我所的分别,不会有想这是我的六七识,这是我的身体等,所以祂从来就远离我所。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如来藏是离分别的,且是本来就离,不是修行以后才离,也不是悟后才开始离。有人以为没有与语言文字是就是不分别了,其实第六识从来也没有停止分别,因为只有分别完成了,才会有语言的出现,更不会有“我了了分明不分别”的说法,因为第八识是远离诸识功能性的心,所以祂才是真实法。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因为三界中没有任何一法是可以跟祂相类似的,所以说祂离开相待之相—就是绝待的,虽然处在三界中,但是祂的境界却住在三界之外,因此说祂无相待。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众生于三界中不断地轮回,是第七识携如来藏在不停地生死转换,但所现的生死因却不是如来藏,而是六七识每世所造的业种由如来藏执持才有轮回。只能说自己所造的业,还由自己领受,如来藏只是收藏执持,所以不是业的因,也不是业的缘。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因为有情的五阴十八界,乃至种种的贪嗔痴都是如来藏所含摄的诸法,都是如来藏依缘所出生,因此说这个真实法同于诸法的法性。而且如来藏具有四种遍,遍于十八界及诸法,每一法都有如来藏存在于其中执持运作,都不能离开如来藏单独运行,而且都是在如来藏中运行着,所以说“入诸法故”。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先解释如,因为如来藏这个心,从不对六尘了别,祂从不动心、不动念,所以才叫做如,就是如如不动之意。凡是有了别,就有心动,则不能称为如。就如看到好吃的,心动了这就与觉受相应了,就不能叫做如,而真实法是永远是如的体性,无所随,不会为六尘而动。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实际就是如来藏的自住境界,开悟的人转依于如来藏,才可以说住于实际。对于如自己所住的境界,觉知心永远不可能住进去,也不可说我现在住在真心的境界中,只能转依于真心而住,七转识也永远不能变成真心。凡是认为把意识心修得一念不生了,就以为是进入真实心境界了,或者以为找到了真实心,这都是虚妄想。真实心是从来不会动摇的心,而七转识是从来都是会动摇的心。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人们从来所知的心都是有来去的,这一世结束意识心断了,有去,下一世入胎出生,有来。今天晚上睡了,有去,明天早晨醒来,有来。而如来藏则没有生灭、来去。《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此来说如来藏从不住于六尘当中,是无所住的,也是从来不住的,是从不住于诸法当中。修行者亦应转依于如的体性,应无所住常于内摄中。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真实法如来藏从来不在三界里面起执著,从不攀缘三界有法,所以说为随顺于空。而十八界诸法都是攀缘于三界有法,是不顺于空,也一定是随于有相,随于三界中的种种有。因为如来藏随顺于空所以随顺于无相,随顺于无相就无作,没有三界有的心行怎么会有作呢?
“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因为法离分别,离见闻觉知,自然离好丑。有见闻觉知的是七转识,分别好丑的也是七转识。《心经》说“无智亦无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第八识如来藏既然无智亦无得,如何会有增损呢?即便是开悟了,也只是七转识智慧增加了,烦恼减少了,如来藏并无增损,有增损的是七转识,第八识也没有无明和无明尽可说。真实法也是无有生灭的,祂总是携带着因果的业种世世的轮回,从不生灭。既然真实法无生亦无灭,所以就不会归于任何一法。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凡是修行只是着眼于眼耳鼻舌身五根及七个识,那么他所了知的只是三界内的法,不离色法,不离六尘;悟的真的人知道如来藏虽然离见闻觉知,但是祂不是没有了知,祂所了知的范围是远远超过眼耳鼻舌身的,所以说真实法是超过眼耳鼻舌身心的境界。真实法也是绝待的,没有可比的高下可说。真实法是常住不动、但于六尘界是无所住的,有所住就是有所著、有所缘,有所缘就不能常住,就是有时缘于身尘,有时缘于法尘,都是有所住,有所住的心不是真实法。
在修行中,总是要透过观行来看清楚自己的五阴、十八界诸法的运行,也通过看话头来关注自己是否有妄念生起,这都是用离念灵知心在观察,是会观察的心一定是意识心,能观行、会观行那就是生灭的法,但是法确是离一切观行。
这就是等觉菩萨維麼诘大士对目连尊者的一篇开示,通篇都是讲的如来藏法性;可以说《維麼诘经》是鉴别开悟与否的一面镜子,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悟了就可用这些法性来比对鉴别。而且是即使所悟正确,也仍然要深入的了知法的内涵,悟的时候所知道的也“只有鼻屎那么大”,只是知道一点点而已,就如佛说的“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区别”;只有深入不断的进修,才会越来越多的知道和运用这个法。所以才有三贤位和地上菩萨的分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