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是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行为。它有沟通,表达,释疑、提高等诸多功能和作用。但艺术者之间的交流,有的确实不敢恭维,说白了,就是打着交流的旗号来显摆。
某日,有个书法家朋友,发来一张相片。照片上是某村入口牌坊,造型美观、巍峨大气,端庄典雅。朋友说牌坊上的匾额和柱子上雕刻描金的对联是他书写的,想和我交流并请我提点意见,态度虚心诚恳。
我把图片放大后仔细看了一下细节,又看了一下整体效果。我提出书法不错,灵动飘逸,有书卷文气,但缺庙堂正气。之后我叨叨一通什么是庙堂之气。他呵呵两字回我,过了一段时间,我向他推荐一篇好文章时,发现他把我拉黑了。我才知道,又犯了大忌,应该把他捧上天才对。
不单是他,我看过许多新建的桂殿兰宫、道键禅关、亭台楼阁上的牌匾及楹联书法,大都是缺少庙堂之气。

那什么叫庙堂之气呢?古人有云,"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元气为本"。所以庙堂的建设基本以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前呼后应,气韵生动。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另外,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这些形式就是体现庄严、肃穆、正义、大气、典雅的庙堂之气。
书法也有五气:庙堂气,书卷气,金石气,山林气,江湖气。庙堂气是士大夫之书风,端庄,肃穆;书卷气是文人骚客之书风,浪漫,飘逸;金石气是金石考据学者之书风,高古,纯朴;山林气是隐士之书风,道骨,仙风;江湖气是市井之书风,恶劣,低俗。书法所蕴藏的气韵,取决于书写者的素养,学识,品性等诸多因素。

关于气的论述,在《老子》四十二章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则生,散则为死。”到汉代,董仲舒则将气作为“天人感应”的中介。王充则进一步认为宇宙之一切皆“含气而生”,人的禀气不同以及所禀元气的厚薄、性质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气质、品性和思想。故庙堂之气的书法,应以笔画粗壮平直,藏头护尾,方圆并施,凝重古朴,间架溢实,显得方正雄淳、骨清气穆。
说句大白话,就是书法与建筑之间协调关系,气息相同,气象相通。比方说如一个五大三粗,一脸络腮胡子的男人说话娘娘腔,让人觉得别扭。又比如一个三岁小孩穿父亲的大头皮鞋,上下不搭配显怪异。

现在许多建筑的牌匾,要么请名人题字博名气,要么电脑字体显俗气,唯独缺的就是正象雍容,典雅静穆的庙堂之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