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瓦仁波切于《法海集》3“中观论讲记”中如是说:
有一天,宗大师在梦中见到龙树眷属五尊,就是龙树菩萨、提婆菩萨、月称菩萨、清辨论师以及佛护论师。之后,有一位自称是佛护菩萨的印度比丘,拿了佛护论师曾经写过有关中观的叫「菩大巴利达(佛护)」的一本论典,就是【佛护论】,那位比丘把这本论典放在宗大师的头上,宗大师的梦境是非常清晰。隔天早上起来,他翻阅佛护论典的时候,看到里面所写的一句:「外境于名言有,自性于胜义空」。当他看到这句偈颂的时候,就认识空性,证悟了空性,体会到空性。何谓体会空性呢?那时候他不只完全遮挡有的部分,对于缘起产生不动摇的信心,于是他才了解证悟空性。
那么佛护论中有「外境于名言有,自性于胜义空」这一句话吗?
在蒋杨仁钦译的《中观根本论释.佛护论》中,我没有找到直接对应「外境于名言有,自性于胜义空」这句话的原文。
但在本书的“译序兼导读”中有写到:
於西元1416年創建哲邦寺的蔣揚曲吉扎西班丹(1379─1449)撰寫了《至尊密傳》),這是一篇有關至尊宗喀巴大師的祕密傳記。根據其文獻,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者、大學士宗喀巴於某晚夢見龍樹大學士等五位論師,其中,佛護論師手持梵文的《佛護論》加持大師,醒後當天,大師因閱讀這部《佛護論》,以比量通達空性,得空正見。如彼傳云:
「佛子龍樹佛護尊,聖天以及月稱足,
自在瑜伽師龍覺,親自蒞臨恆相護。
……
佛子龍樹五父子,細談深奧緣起論,
其中佛護持梵本,加持故生聖意趣。」
不过,关于世间(生、住、灭等)"唯( 僅)是名言"的说法,在佛护论中有很多,还有很多比喻。
另
如果非要对应「外境于名言有,自性于胜义空」这句话。
将思维的焦点集中到“境”上,那么在蒋杨仁钦译的《中观根本论释.佛护论》中,佛护分别于第一观因缘品,第十五观有无品,和第十八观法品,三次引了圣天菩萨的话:
识为诸有种,境是识所行
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
很明显,佛护所引圣天的这一句偈,与「外境于名言有,自性于胜义空」的含义是一致的。
在法尊译的圣天《中观四百论》第十三品破边执品中,最后五句颂是这一品的总结,可以参考:
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
于相续假法,恶见谓真常,积集假法中,邪执言实有。
若有从缘成,彼即无自在:此皆无自在,是故我非有。
( 诸法众缘成,性羸无自在,虚假依他立,故我法皆无。)
诸法若无果,皆无有和合,为果而和合,圣见彼无合。
(果众缘合成,离缘无别果,如是合与果,诸圣达皆无。)
识为诸有种,境是识所行,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
括号内的文字是玄奘译本。
imag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