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见上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本文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是韵散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
1. 内容概要:
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对于宇宙人生的见解。
2. 艺术特点:
景情理紧密结合,充满诗情画意又寄寓人生哲理;第1段重在写景,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2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全篇无论抒情、写景、说理,都是就眼前江上风光取材,特别是文中不离“风”、“月”、“水”,总之,写景有,抒情有,说理还有它,一会儿写风,一会儿写月,一会又合写风月,这样就自然地把情、景、理组成一个浑然整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