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孩子即将进入小学,我决定也给自己幼小衔接一把,翻出柜子里早就从各种圈子推荐热读榜搜来的书,足有十几本。先从数学开始,一位北京小学数学名师陈凤伟的《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数学》。
这本书回答了如下三个问题:
1、小学数学学什么?
2、小学数学培养什么能力?
3、 孩子的认知规律是怎样的?反映到学习方法上应注意什么?反映到孩子小学数学不同阶段会出现什么问题?家长如何从旁协助?
第一个问题,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概率统计三部分。难度上,小学低段要求:数的加减运算,从不同情景中用常见的量通过运算探索解决问题;能描述图形、几何体及其方位,会计算面积、周长等;通过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情景做出解释说明,也就是数据分析的雏形。小学高段要求:四则混合运算,运算法则,列等式方程,用正比、反比解决具体问题,探索隐含的规律和变化趋势;立体的看待图形、会计算测量角,正确看待图形的运动如对称、旋转等,位置、位移的概念等;自行设计具体情境下统计分析的方法、表格、标准以及呈现形式,体验统计概率的美。
第二个问题,培养能力,在给孩子植入数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等初阶启蒙之后,培养孩子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模型及应用意识,即数学思维,创新意识,教育追求的理性之光。
第三个问题,认知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先观察再思考再表达。放映到学习方法上,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或者肢体动作,甚至是写写画画)把学到的观察到的说出来,其实就是费曼定律,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其实是思维提炼加工的过程,说清楚了就是学会了;反映到不同阶段的问题大概有三年级现象和五年级现象。什么意思呢,作者比喻,这就像爬坡,孩子在经历了前期的学习后,感觉家长要脱手了,要自主学习了,而学习难度提高了,压力大了,后继乏力了;家长从旁协助这时候就显得非常重要,我非常欣赏书里的观点,这个时候家长首先要跟孩子一起检视,第一,不以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的学习是不可持续的,孩子会觉得乏味,失去探索的乐趣。第二,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独立学习的习惯需要同时开展,比如用思维导图梳理,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家长也要学会高智慧管理,看似“散养”,实则是把视线拉长,在不知不觉中洞察孩子的一切,该出手时落点无误,该放手的时候忍住自己那颗总想越庖代俎的心,不去打扰。
最后,书里说,家长跟孩子应该有俯视、平视、仰视三种视角,家长要把控好,在不同情景下自如切换。我深以为然,只是做家长的能力也需要锻炼,而锻炼的时候却不能以试错的心态对待,而是要时刻警醒自己,谋定而后动,因为错的代价也许比不作为更大。
在不出局写读后感一年多了,我慢慢感觉自己有了把书读薄的感觉,当然我的读薄还是有只知提取关键信息的嫌疑,但这个写的过程仍然让我有一种获得感。而如何把书读厚,我还不知,或者没有花心思去做拓展,希望通过读书继续走通这条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