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庸》说:“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
其本意是当独自一个人而无他人监视时,也要能够做到表里如一,严守本分,恪尽职守,不做坏事,不自欺。
所谓“慎独”,即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如果从字面意思理解“慎独”,很容易理解成了谨慎独行,不要太孤独了。最早听到这个词,是在我读中学时语文老师上课时提出来的,也与开头解释一致。但到后面这个词容易渐渐变得模糊,甚至把“慎独”理解成了自律。其实说自律也不为过,只是没有慎独那层境界在里面罢了。
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之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这就考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控能力。
这种属于道德境界,也是冯友兰先生在他《人生的境界》中最高层次的。也正因此,能做到这一标准之人并不多。
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忠诚其意,在各种物质欲望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才是其道。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轮回》,一个和尚在一个山洞里修行,整整三年时间,等待修成正果的那一天也终于到来,他宛若新生,重见天日。回到寺庙里他成了人人尊崇的得道高僧。
可是,谁也不成想到就这么一位高僧,却也能被凡间所迷惑心生。修行了三年,他心中依旧怀揣着尘世的欲望。在一次为别村诵念经文时已经灵魂出窍,心思已经到了一个女人身上,此时的他已经和普通凡人一般,整日整日的沉浸在了色欲之中,世间因果皆由欲起,一旦点燃了心中那把火,便一发不可收拾,即便是请大师指点迷津也再难以回到从前。最后成了一个凡夫俗子。
这就是一个人不能脱离凡尘世俗,不能够把控自己最终从至高境界跌落到谷底。
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呢?
有人说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九层之台,始于垒土。一开始做不好后面大概率是失败的多。
慎独,也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般慎重对待,万不可掉以轻心,很多例子证明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也有因此破财不堪让人大跌眼镜。
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斤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这个历史故事体现了“慎独”的真实含义。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很多人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表面光鲜亮丽,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不严格要求做好自己;有交警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荒郊野外时就随意摘无人看管的水果和蔬菜。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白天是人,晚上是鬼,岂能是君子所为。上班时道貌岸然,八小时以外出入声色场所,花天酒地。这就背离了慎独的初衷。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慎独”呢?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力倡共产党人要自省、自重、自律、自觉地改造世界观,并且学会养成自主习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自律,毫不懈怠,做堂堂正正的君子,使自己仰头无愧于党,俯首无愧于民。刘少奇曾主张把“慎独”作为提升共产党员修养的方法并加以运用。他指出,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要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君子慎独,卑以自牧。君子在独处时,即使别人看不见、听不见,也要谨慎不苟,不做违反道德法律之事,不负良知,不欺内心,正大光明。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