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说你要学会用这句话破解孩子的“不”语言:
爸爸说:“冬冬,你是想听讲故事还是洗澡?冬冬说:“我不要。”
爸爸说:“冬冬,你得选择一下,这才是好孩子。”
冬冬说:“洗澡。”
爸爸说:当他开始说话时,还经常会说“不”,选择与决定始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遗憾的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孩子的选择能力,越俎代庖。
让孩子去确定某件事时,你可以告诉他说:你得选择一下,为孩子提供选择,这样就能破解孩子的,“不”语言。
孩子在幼儿时期,做决定的能力培养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让孩子做决定,使他们更有判断力和决断性。身为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做决定而不是代替孩子做决定。
孩子之所以坚持,是以为没有选择,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多提供一些选择。当他慢慢成长起来后,“可以选择”这样的观念就会逐步形成。
你可能有点儿担心,孩子的选择总是和你的意愿相反会不会使局面失控呢?当我们上面的问题,问孩子“要先讲故事还是先洗澡”时,你知道大部分的孩子会怎么回答吗?他们大多会回答“洗澡”。科学家曾做过类似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的习惯总是顺着问题出现的先后,选择最近的一个答案回答。
这个有趣的实验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如果孩子面对的是两件事,不知该怎么办,而你已经确定他应该怎样做,不妨试着用这个方式诱导孩子做决定。但是,这一招对只有两三岁的幼儿有效,而对大一点儿的孩子就需要你帮助他对多个选择进行分析了。先让孩子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然后你说出你不同的理由,最后推荐你们都可能接受的几种选择,说服孩子重新选择。
你总是将意识强加于孩子吗?那可真是糟透了。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让孩子做主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关键。
可是不少的父母常用这样的话来压制或打消孩子的尝试选择——
“淋了雨你会感冒!”
“不能去,那太危险了!⋯⋯”
你一遍遍地苦口婆心,他却是一脸的不相信。孩子和成人一样,需要经过自己的尝试来获得经验。在你确定孩子可以承受时,给他决定权,让他尝试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即使孩子失败了,也不要过于指责,对孩子的尝试或是选择不要否定,只要对他讲明失败的原因,而不是说:“看,我早说了吧,都是你不听话。”
三岁的孩子已开始对自己有了一些了解,越来越表现出他的个性,有了“自我意识”,会开始感到自己和父母是不同的个体。这时,父母应该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逐渐给孩子一些自主权。例如孩子的衣物虽然是父母买的,但物权是孩子的,可由孩子自由支配,它能使孩子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厚爱。大人尊重孩子的权利,可以使孩子增强自豪感、责任感,自信心也会增强。让孩子决定自己今天穿什么,还能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讲解一些穿衣常识,如要看天穿衣,衣物应该怎样搭配颜色才算协调,使孩子获得许多有用的生活常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