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碎片】
接上回,赵武灵王兼并诸胡之后,【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赵人楼缓、金受等人在秦国做官,算是秦昭王、宣太后、穰侯魏冉平定季君之乱的主要外援。赵国也趁着这个机会,打得中山国割地求和,然后见好就收。赵武灵王随后很快赢得一个大好时机。
众所周知,秦昭王是战国第一好战之君。虽然刚即位几年,但发兵频率已经超过了他爷爷秦孝公、他爸秦惠文王以及他大哥秦武王。他老妈宣太后和他舅魏冉也是好战分子,继续联合楚国打魏国和韩国,想要在黄河中游的河外、河东地区多拿地盘。因为河外、河东的历史悠久,在早期中国形成之初就是远古文明的摇篮,在先秦时一直是人多、钱多、基础建设好的富庶之地。
然而好景不长,到秦国做人质的楚太子(后来的楚顷襄王)在一场私斗中杀死了一名秦国大夫,逃回楚国。秦国此前不惜主动退还上庸六县之地,在楚国就行黄棘会盟,寻求太后娘家的合作。这下好了,翻脸了。这个重大外交纠纷是个意外,还是秦国故意设局,见仁见智。反正秦楚两国从此结仇越来越深,春秋至秦孝公时的过往交情全部作废,尽管联姻一直没断,但两个南北混血的王室就是你死我活。
在楚国这边,楚怀王肯定是嫌儿子坑爹的。此时的秦国和齐国并列七雄最强,自己作为大三角中最弱的那一角该倒向谁,一直是困扰楚怀王一辈子的选择题。每一次外交选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好像都能救急,但一步步走下来,楚国一直没争取到国际关系的主动权。这点跟低调务实的浪漫主义者赵武灵王的灵活手腕形成鲜明对比。
很不巧,楚国此前跟齐、韩、魏有矛盾,被三国联军攻打,所以才跟秦国联合对抗齐韩魏联盟。秦国因为楚太子事件,怒而跟韩魏讲和,也发兵痛殴楚国。齐韩魏攻楚,秦也攻楚,楚国还会好吗?
我们再回想一下,赵武灵王派出去的特使们,有的是亲秦派(比如入秦的楼缓,主张联合秦楚),有的是抗秦派(比如入魏的富丁,主张联合齐魏),还有的……以后再慢慢梳理。总之,赵武灵王放出的棋子们,彼此的外交策略不同,又在不同程度上介入了秦、韩、魏、楚、齐的决策。你相信赵国会做诸侯和平的压舱石吗?恐怕起的是制造矛盾的作用。
就在楚国被秦、齐韩魏两面夹攻的时候,赵武灵王再次攻打中山国,掠夺了大片土地。尽管中山国没有死绝,但赵国的疆域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版图空前扩大(这也让代郡势力膨胀)。除了燕昭王继续默默埋头努力,积攒力量好在将来找齐国报仇,其他诸侯都在痛击楚国,想扩大战果。总之,赵武灵王的外交阻力很低很低,但他还是没有一口气吃掉残存的中山国,而是老辣地在中原搞事,挑起新一轮的诸侯混战,让列强互相消耗下去。
自从战略方针转为夺取楚地后,秦昭王君臣主动跟秦国结盟。秦昭王的亲弟弟泾阳君去齐国做人质,同时把当时人称“薛公”的孟尝君田文请到秦国来当相邦。孟尝君的贤公子美名早已传遍天下,秦昭王此举也算是在争取顶流。但是不接壤的秦齐两国在内心深处都把对方当成头号竞争对手,互相信任的基础是远不能跟秦孝公、齐威王东西合作反对魏国霸权的时代相提并论的。这个隐患,被赵人借题发挥了。
《史记·孟尝君列传》没有明说是谁跟秦昭王进谗言说孟尝君的坏话。但《史记·秦本纪》记录的秦国官方说法是【薛文以金受免(□正义金受,秦丞相姓名。免,夺其丞相)】结果是秦昭王罢免了孟尝君的相邦职务,接任的是原先的丞相赵人金受,赵人楼缓继续做丞相。不是赵人搞的鬼还有谁?
秦昭王失算的是,小个子的孟尝君非常记仇,还通过鸡鸣狗盗逃回齐国。秦国另一大失误时假借会盟的名义扣留楚怀王,向楚国勒索土地。楚国此前的主要败因就是同时得罪了秦、齐上双雄,这次轮到秦国犯这个错误。秦国几乎陷入外交孤立。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赵武灵王缔造的赵燕秦同盟还在。
不过,这个同盟有跟没有也差不太多。燕国跟秦国不接壤,就算战后重建经济困难的燕昭王咬牙挤出钱和兵马支援秦国,也隔着赵国的土地。而赵武灵王联合秦国并不是为了给强秦当小弟,而是要用秦国来跟诸侯互耗,以便自己顺利攻灭中山国,再调头南下争霸。他甚至在对中山国发起总攻之前,亲自假扮使者,去侦察和调研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的可能性。只不过发现秦国北部的上郡地形复杂,兵强马壮,秦昭王、宣太后母子的领导班子能力很强,才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是坚持原先灭中山与向胡地扩张的战略规划。
顺说,赵武灵王不派特使进驻燕国,绝非有意忽略,而是他与燕昭王的关系铁到了不需要多此一举的地步。燕赵此时还不是全天候战lue合作伙伴,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由赵人挑唆的秦齐矛盾,在中原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四国战争。孟尝君亲自率领齐韩魏联军进攻函谷关,与秦军鏖战三年。最终秦昭王被迫割地求和,魏韩得到了原先丢失的部分重要土地,齐国霸业……没什么实际好处,只是让孟尝君的个人流量翻了好几遍,他与齐缗王之间的裂痕也随之加深。
而在此期间,赵武灵王退位做主父(正式名称不叫太上皇,但就是那么回事),传位给年幼的儿子赵惠文王,废掉了原先跟韩女生的太子赵章。赵惠文王三年,赵主父率军攻灭中山,迁其王於肤施,修通了心心念念的代道。赵国进入了疆域最大的鼎盛时期,论综合实力只能算是新晋的天下第三,可是形势对赵国非常有利。
此时的诸侯都在混战中疲惫不堪。楚国趁着秦齐韩魏四国三年战争的机会喘息,依然萎靡不振。秦国苦战三年,割地求和,损失会小吗?齐国劳师远征,主力部队消耗有点大,战力需要时间恢复。盟友的钱和米,实际战果不大,小弟们也未必没有腹诽。韩魏两国的王在对秦战争中获利,还没高兴多久就米了。
政权换届往往是最虚弱最容易被胖揍的时候。赵武灵王少年即位,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不知他和托孤老臣们是怎样周旋,才没被这五国趁火打劫的。所以赵武灵王在秦昭王即位时还是做了外援,要借刀杀人先得保养磨砺。韩魏换届免不了出现一些混乱,经不起打,这点后来被反攻倒算的秦国证明。
赵国此时兵强马壮,连战连捷,打得顺手,战备充足,基本掌握了争天下的主动权。赵主父武灵王要是对谁发动大规模战争,谁都要吃大亏。奈何他老人家没处理好迅猛扩张后的内部矛盾,特别是在继承人问题上,居然想搞一个类似斯巴达双王制的新体制,让邯郸板块和代郡板块各由一个王统治,赵王与代王联合执政……然而,中国式中央集权制的底层算法是“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就这样,极其善于军事外交斗争的赵武灵王,最终被活活而死在沙丘宫变中。无论是邯郸势力,还是代郡势力,都抛弃了这位带给他们荣耀与胜利的雄主。赵武灵王的宏伟战略没有得到有序继承。而秦昭王君臣在穰侯魏冉、老将司马错、新锐白起的主导下,抓住各国都出现内部混乱的短暂时机,开启了河外大反攻,夺回了争天下的主动权。
MD,又写长了,还写跳了,算了,草稿不值得精打细磨。赵武灵王的战略头脑梳理完了,接下来聊聊赵惠文王的。说实话,跟他爹还是差一个境界,但足够让秦国头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