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轼《浣溪沙》解读

苏轼《浣溪沙》解读

作者: 梧桐雨_ | 来源:发表于2023-05-27 23:19 被阅读0次

    这是一首由写景转向说理的词。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情感有了一个大转弯。一开始,苏轼因为臂疾被庞医生治好了特别开心,所以,看到的景色是美丽的,是充满生机的,在词中兰芽是“短浸溪”,浸在小溪中的兰草的芽短短的,让人联想到刚长出来的芽那种嫩嫩的、壮壮的、生机勃勃的样子,并且是那里清澈、干净的水养育的。还有就是松间的沙路“净无泥”,让人联想到长得郁郁葱葱的松树林,在那个幽静的松林间有一条沙子路,被雨水、溪水冲刷的特别干净,连一点泥土也没有。会让人联想到自己如若走在这样的小路中,心情该多么的愉悦呀,似乎可以把一切烦恼都给忘掉。

    可是,到了这里,作者来了一个转折,作者愉悦的心情并没有持续下去,而是写起了“萧萧暮雨子规啼”,乍一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与第一句是一样的情绪,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还听到了子规鸟悦耳的歌声。所以,课堂中我让学生说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时,大多数学生都是这样描绘的。但是,细究一下,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先看“萧萧暮雨”他用了“萧萧”形容春天时的雨,这不太合常理。因为在众多古诗词中“萧萧”这个词是形容秋风的,是形容离别的,那种伤感的、悲凉的气氛的。比如叶绍翁《夜书所见》中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那么由此可以推断作者此时的心情是伤感的,悲凉的。再看“子规啼”是不是如大多数人说得那样,是那样欢悦的呢?我找来了一些描写子规的诗句:(唐)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的“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王令《送春》中“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子规代表的是一种愁怨的形象。再查了一下关于子规鸟的传说,那就更加肯定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愁苦的。

    为什么作者突然会不开心了,甚至是愁苦了呢?联系一下当时的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了。这首词是作者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所写。这样就可以确定作者是想起了自己的遭遇而感到苦闷的。(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浣溪沙》解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vr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