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水诺
2018年上半年,国产电视剧始终深陷于大龄男女的恋情纠葛中无法自拔。7月以来,青春偶像剧《甜蜜暴击》的出现终于打破了这一局面,该剧首播当日全国网收视率高达1.95%,搜索热度和收视表现都很不错。
网络平台上,比《甜蜜暴击》略早一步播出的青春古装剧《延禧攻略》点击量破13亿,势头正猛,后者的热度较之前者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趣的是,同为青春剧,两者的主角设置和剧作风格大相径庭,前者轻快明艳,后者大气沉稳。
《延禧攻略》不是第一部风格持重的青春题材网络剧,《甜蜜暴击》的轻快风格在青春题材电视剧中也绝非冷门。网、台青春剧各不相同的风格何以形成?两种看似截然对立的剧作风格是否有相通之处?
从“叛逆”到“两极化”:青春剧演进的七大阶段
上世纪末以来,青春题材逐渐开始从一般意义上的都市言情剧、古装历史题材中独立出来。上世纪90年代至今,青春剧的主题风格与时俱进,约以3年为一个周期,发生着螺旋过渡式的转变。国内青春剧的主题风格演进大概可以分为七个阶段:叛逆、作死、彷徨、成长、伤痕、懵懂、两极化阶段。
“叛逆”期青春剧以《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等电视剧为代表。此类作品主要以青少年的校园生活为主要创作素材,塑造了一批性格各异、各有各的叛逆和问题的中学生形象。该时期是校园剧的萌芽阶段,该阶段的青春剧有鲜明的指向性和现实意味。
“作死”期青春剧以《吐司男之吻》《流星花园》《红苹果乐园》《还珠格格》等剧为代表。这股风从港台刮来,蔓延至大陆,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作死”热浪,至今在电视荧屏上仍然颇有影响力。“富家公子+穷家女”的设定是标配,同一屋檐下青年男女作天作地的行为则成了剧情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彷徨”期青春剧以《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少年天子》等剧为代表。此类作品中,刚刚踏入“社会”的青年男女斗志昂扬却又脆弱无比,想要在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却又被社会现实打击、被复杂关系纠缠,彷徨过后只留下郁郁不得志的哀伤。
“成长”期青春剧以《宫锁心玉》《陆贞传奇》等剧为代表。女性主义色彩是该时期青春剧的主要特征之一。此类作品主要讲述了单纯小宫女历经种种波折磨难之后在性格、观念方面发生巨大转变,而后“励精图治”,为守护爱情和理想而努力的故事。
“伤痕”期青春剧以《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网络剧为代表。此风格青春剧的发展与网络文学、网络剧的“爆发”息息相关。此类作品多以70后、80后的“集体回忆”著称,有鲜明的“怀旧风”和“伤痛感”。“背叛”、“堕胎”等消极情节使得它们频频招来道德质疑。
“懵懂”期青春剧以《最好的我们》《一起同过窗》等剧为代表。某种意义上说,“懵懂”期青春剧是对“伤痕”期青春剧的一种矫正和救赎,尽可能地剔除青春剧的“阴暗面”,将观念冲突转化为一种懵懂情愫,最大限度地展现了青春期的青涩与美好。“懵懂”氛围是柔化是非黑白的尖锐对立的绝佳利器。
“两极化”阶段的青春剧分化为两支:一支是以《同学两亿岁》《延禧攻略》为代表的“持重”风,此类作品的主角身上普遍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另一支是以《旋风少女》《甜蜜暴击》为代表的“轻快”风。
总的来说,七个阶段的青春叙事各有各的特点,大致依靠时间顺序依次交错演进。
“持重”与“轻快”各自成风,“腹黑”与“孤傲”殊途同归
有趣的是,“两极化”阶段青春剧的两大支流看似截然对立却又殊途同归。“伤痕”期以来,网络力量的加入助力了青春叙事的发展与风格转变,步入“两极化”阶段,青春剧中的人物形象普遍趋于成熟。
这种“成熟”在“持重”风青春剧中体现为“腹黑”,在“轻快”风青春剧中体现为“孤傲”。“孤傲”型的青少年、少年角色是半成人化角色,为人处世像极了成人,内心想法仍有些许幼稚。“腹黑”型的青少年、少年角色则是少年脸、成人心,与成人别无二致,不过是多了几分外在的少年感。
腹黑也罢,孤傲也罢,终究是成人化特质,而不是活泼开朗、天真烂漫的阳光少年该有的样子。整体而言,“保留生理意义上的青春概念而淡化主角的青春期心理特征”是“两极化”阶段青春剧的典型特征,具体体现为:主题由“做梦”变为“追梦”,面孔由“青年感”变为“少年感”,角色由“稚嫩”变为“智慧”。
主题:从“做梦”到“追梦”。最初,青春剧中少男少女们大都拥有“假大空”梦想而无从付诸于现实。而早期青春剧本身也致力于营造一种看似激情澎湃、美丽动人实则漂如浮萍、脆弱易碎的梦幻氛围。
“成长”期的青春剧开始探索梦想的实践,这种进步在“伤痕”期有所退化,却又在“懵懂”期、“两极化”阶段重新启航。肖奈、贝微微、尹夏沫、欧辰的追梦之路或许有些虚空,路桥川、钟白等人的言行或许略显天真,魏璎珞的目标或许过于具体,但“追梦”确实已经成为角色行动和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
面孔:从“青年感”到“少年感”。业内普遍认为,以13-34岁少年或青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电视剧均可被视为青春剧。然而,长期以来,以青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青春剧的数量远多于以青少年或少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青春剧。
近年来,校园青春剧数量增多,青春剧演员日趋年轻化,青春剧更加偏爱有“少年感”的面孔。杨紫、张子枫、张雪迎、关晓彤、张一山等童星出身的年轻演员成为青春剧的主力,刘昊然、谭松韵、鹿晗等少年感浓郁的演员颇受观众喜爱,白敬亭、鞠婧祎、李庚希等年轻演员借助青春网剧走红。
角色:由“稚”到“智”。受整个电视剧行业环境影响,“傻白甜”的玛丽苏、杰克苏形象也为青春剧不耻。与青春剧演员面孔日益年轻化相对应的是角色形象高度成熟化。一个鲜明的趋势是,满是胶原蛋白的面孔却与早熟、稳重、高冷等词汇越走越近。
青春剧的观众日益钟爱有智慧有谋略的少男少女形象。智慧少年们运筹帷幄、绝地反击让人大呼过瘾。由稳重的内在、聪明的头脑与呆冷的外表之间的强烈反差带来的“萌点”更是让人百看不厌。毫无疑问,“腹黑”、“高冷”已然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主角特质。
电视平台迫于无奈剑走小众,视频网站主动出击延展“青春”
如今,网络平台以“持重”风青春剧为主,兼有“轻快”风青春剧;电视平台上的青春剧则主打“轻快”风。走红于网络的是《同学两亿岁》《延禧攻略》,电视上流行的却是《极光之恋》《甜蜜暴击》。虽然青春剧的两大支流均归于“少年老成”,“持重”风与“轻快”风终究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轻快”风青春剧将偶像剧的核心特质发挥到极致,倾向于塑造万众瞩目的偶像型角色。剧中人物通常是成熟与稚嫩交织的矛盾结合体,大多过着半社会、半校园的生活,一边在校园里不务学业,一边在社会上“叱咤风云”。他们有勇有谋、青春昂扬却难免孤傲浮躁、年少轻狂。
“轻快”风青春剧大多将“少年感”窄化为“好胜心”和“少女心”,偶像型角色是“好胜心”的化身,而“少女心”的化身则是花痴型角色。花痴型角色往往围绕在主角身边,作为陪衬鲜花的绿叶而存在,负责为主角打Call、尖叫、疯狂。
如今,电视平台上,除了《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温暖的弦》等老旧过时的青春剧,就是“轻快”风青春剧。它们色调鲜艳,节奏明快,构成了一道青春靓丽的风景线。然而,这种五彩缤纷终究过于浮夸、不够真实。
以《旋风少女》《甜蜜暴击》等竞技主题青春剧为例,此类作品固然是现实题材,却是再“虚幻”不过,“以武为尊”的价值观不符合社会现实;作品基调固然积极昂扬,正能量却被肤浅的理解为一种激情澎湃的少年意气而非润物无声的价值选择。
不同于“轻快”风青春剧,“持重”风青春剧中的少男、少女们更加腹黑稳重、精于谋略,主角智商始终在线、剧情跌宕起伏、叙事节奏较快,给观众一种掌控全局、自由驰骋的酣畅感。
“持重”风青春剧一反以往青春剧中“浮夸”的人设和剧情,其角色形象较为立体,且以主角为中心搭建起了较为完善的主要人物关系网络,此外,“持重”风青春剧的风格较为质朴,情节较为充实,叙事节奏较快。向来夸张的于正在创作《延禧攻略》时也褪去了些许浮华归于素朴。
“轻快”风青春剧主要依靠流量明星和光芒四射的人设来吸引观众,而“持重”风青春剧在雕琢人设的同时更专注于剧情起伏和情节设计。“轻快”风青春剧的主要受众群体是青少年观众,而“持重”风青春剧与非青春剧的差异更小,更具备吸引多层次受众的潜力。
原本,电视平台更应覆盖全龄受众、满足大众需求;网络平台更易分流受众、深耕小众题材。而如今的现实却是,传统平台的年轻受众日益流失,电视台押注于青春题材电视剧的风险增大。缩紧投资、专注小众、主打“轻快”风青春剧对于电视台而言是无奈却也是良策。
对于资金储备充足、受众基础扎实、制作能力日益提升的网络平台而言,变“小众”题材为“大众”题材势在必行。“持重”风青春剧的发展是网络平台“深耕垂直”理念在青春题材领域的具体体现。
较之其他风格的青春剧,“持重”风的优点在于高度“成人化”的特质使之更具社会性和现实感,缺点在于弱化了青春剧的“青春”特质。曾经,电视时代的到来导致了“童年”的消逝;如今,网络文艺的发展导致了“青春”的消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