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看了下十三邀,恰好采访到许倬云,一位触摸到了旧文明系统的夕阳,也同时受到了西方式的知识训练的历史学家,开篇简单回顾了欧美文化的源泉,以及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接着他讲到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是更多是检索者,而非思考者,类似思想上的麦当劳。最后指出未来的时代需要的是融合,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有远见的思考者,并指出我们要拿全人类曾走过的路都算我们走过的路。
这个采访,有两个让我受启发的点,虽然已经是很早就知道的点,但知道与做到还是有段路要走呢。
第一,思考的习惯要一直保持,多提问,深究意义,不要追现成的答案。
回顾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时常在思考上偷懒,也在某些场景容易错误归因,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比如在工作中把手中的短期活做好了,leader不提起的话懒得思考长期的规划。在类似的生活失误中没有深究自己为何动力不足,而是飘过去。
比如崽崽曾提起我和他是两个不同思维导向的人,我是抓问题,谈解决方案,而他是抓问题,不断提问。不能说孰对孰错,而是得看场景看紧急重要程度选择合适的方式。从长远的问题出发,比如企业战略或者职业走向,不可只停留在表面上解决问题,而得挖掘这件事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从根源思考,而非只关注眼前的利益。
第二,认同的前提是实现和认知。
产生自我认同的前提是在一定认知基础上,有真正的实现。在研究生毕业归国的期间因找工作不顺心而一直不断否定自己,曾糟心过一两个月。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不断自我否定的日子里,我可以尝试唤起我的自我认同感,更忠于内心,鼓励自己去尝试更多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去享受过程,而非死磕目标后造成负罪感,不只看到事情的一面。
张开探寻意义和思考的翅膀,期待未来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