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练的11项核心能力中,最难有感觉的就是把关注度给到对方,保持对被教练者的好奇心。学习教练已经一年多了,这一份能力也还是有很大的空间需要练习的。
如何给到被教练者高度的关注,如何对客户保持好奇心,其基础点之一是教练自身的状态如何,自身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
今天在同学共修的过程中,很有共鸣的是对于教练的认知环境,还不太成熟。往往被教练者都不知道教练是个什么样的事物,更别谈如何用教练的方法来发现对方的潜能,也更别说在企业中通过教练的方法来提高团队的信任提高管理者的领导力。
学习过教练并从教练中获益的人,才能体会到教练能力的魅力,并对此深信不疑。但是如何能让还没有i学习到教练的人们也能认同教练的方法呢?这样的土壤如何培养?
记得LISA老师曾经说过,活出教练的状态。听起来是个倡议或者口号,今天的共修讨论中才发现,这不是口号。而是一种前提,是真正可以做到的。从自身出发,在家庭或者工作或者朋友的任何一个场域中,努力去修炼自己的教练状态,修炼教练自身的修为。让自己的能量在所在的场域中流动起来,当场域中的人们,感受到或者也体验到教练的不一样的时候,那样的土壤也就会慢慢的形成了。
欲速则不达,当我们把关注度方到自己身上,关心的是为什么没有教练的土壤,为什么教练式的谈话就那么费劲的时候,我们的关注度就已经从对方的身上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了。这样的能量都在自己这里,而没有i形成能量在场域中在人和人之间的流动的过程。
任何一次的谈话,沟通,交流,哪怕是聊聊天,都是人和人之间产生联结的机缘,也可以是能量流动的出发点,可以是我们触发能量流动的契机。要么自己的静默,要么是与他人的交流。当我们自己与自己相处的时候,尽量保持静默,让自己的能量净化。当我们与场域互动的时候,关注对方,放下自我,放下我执,无所谓对错,也就无所谓比较,那就自然不存在我对了还是错了,不存在我是否给到对方建议还是给到对方教练式谈话。因为,那一刻的我,已经融入在场域里,我看不见自己,也就看到了对方看到了TA想成为什么样的人,TA有着什么样的渴望,有着什么样的需求。
全然,就是首先没有自我和我执。
当我们作为教练,用力过猛的时候,就会出现我的内在思想,也是分神了的表现。我是要给他建议呢,还是只能发问呢。当我们觉察到自己是教练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在全然的关注对方了,就已经出离了教练的状态了。
我们对自己保持着觉察,保持着耐心。教练的能力,是没有极限的也是为什么顶峰的。每一个教练,都在自我进化的过程中,如同医生治病救人,任何一个名医也都是在皑皑白骨上爬过来的。没有基础阶段,也就不会进阶,也就不会进化。所以,感恩的是每一个信任你的被教练者,感恩每一个人与人对话的过程,哪怕是聊了几句也可以,都是一个反观和练习的过程,而不是自我批判的过程。
我思故我在,我错故我在。
在不断的实践中精进,不断的试错中精进自己,精简自己的欲望,精简自己的语言,精简自己的体系。从复杂的流程和技能的关注上,转移到内在的修炼上,从无招中融合,从无形中贯通。
在练习教练技巧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在修炼自己的作为人的能量状态,所谓渡人者是在渡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