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间要经常走动才会亲近,你总不愿意走动,再亲的关系也疏远啦。”
前段时间中秋节,妈妈拎了月饼、柚子和一些礼盒,让我陪她去几个亲戚家做客,我死活不愿意去,她便如是这般恨铁不成钢地对我说。
我知道妈妈说的有道理,亲戚间的你来我往是维系中国式亲戚关系的传统“仪式”,不管亲疏远近,无论富贵贫穷,只因一抹血脉的联系,逢年过节表表情、送送礼就少不了。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饭、喝喝酒、唠唠嗑,以此来维系感情、增进了解。本来平时就没怎么联络,如果一年到头都不来往的话,又哪来的亲戚情分呢?
但是说实在话,我真心不喜欢“走亲戚”,不管是去别人家还是别人来自己家,总觉得束手束脚、不太自在,觉得私人的时间和空间被打扰、被侵占了,还要硬着头皮跟一群“熟悉的陌生人”“虚与委蛇”、“强颜欢笑”,谈一些不感兴趣的话题、答一些不想回答的问话,内心终归不是很舒坦。
小的时候还好,懵懂无知、天真烂漫,跟在妈妈屁股后面串亲戚,去了这家去那家,觉得有吃有玩、热热闹闹的还不错。长大后,慢慢知道了人情世故,看懂了眉眼高低,便越来越不愿意串亲戚了,特别是那些虚情假意、面热心冷的亲戚,甚至有时候亲戚们来家里,吵吵嚷嚷、乌烟瘴气的,实在受不了就故意躲在房间里或者干脆出去玩。
面对父母的责问,我也曾经反思过,是否真的是自己情商太低、性情孤僻?可是,身边很多朋友也对这种传统的“上门”文化相当抵触。
有位朋友说:“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平时既不打电话也不聊微信,跟陌生人差不多,见了也没什么意思。”
还有位朋友说:“有次过节,家里来了很多亲戚,说是亲戚,有好些个人我压根不认识,还有几个熊孩子在沙发上蹦蹦跳跳,看得我十分闹心。”
亲戚亲戚,表里不一。有的关系疏远、不亲不近,有的代沟太大、三观不合,有的阶层各异、贫富悬殊,有的刻薄势利、捧高踩低……
害怕冷场尬聊,讨厌盲目攀比,不想被三姑六婆问长问短,不想陪叔叔阿姨喝酒打牌,又或者只是换个地方玩手机而已。总之,对于很多人来说,“走亲戚”已然成为一种负担,变成一种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无效社交。
其实,不管是“去别人家里”还是“别人来家里”,双方都不轻松。如果家族大、亲戚多的话,一家家人去、一帮帮人来,整个假期都不一定走得完,费钱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讨好。如果是待客方的话,准备饭菜、侍奉茶水,送走客人后还要打扫卫生,非常不容易。
尽管如此闹心和麻烦,但是亲戚间的联络和走动是避免不了,该怎么办呢?我想,我们不妨破除陈规陋习,另树时代新风,试试以下三种策略,让“走亲戚”变得更加简单而愉悦。
上策——酒店聚会
所有亲戚都约在外面的餐馆里吃团圆饭,不用买菜做饭,不用端茶倒水,不用洗洗涮涮,一切琐事都由饭店来安排,不用自己操心,吃完饭拍拍屁股就可以走人,志同道合的还可以约着继续去散步、唱歌、看电影、打麻将……
父亲这边的亲戚聚一次、母亲这边的亲戚聚一次,基本上吃个两三顿饭就能搞定了。至于费用,可以AA,也可以轮庄,今年A家,明年B家,有钱就吃好点,没钱就吃差点,反正大家都乐得清闲。
中策——阖家出游
趁着假期全家人出门旅游也是躲避亲戚走访的一种方法,在外期间给他们寄点特产、打个电话、发几个微信红包权当节日问候,然后假期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再回来,免除了做客待客的烦恼。
下策——借口避开
或真或假,制造时间冲突,以公司加班、同学聚会、朋友邀约等各种正当理由为借口,完美避开亲戚走访。
话说回来,陈规不是说破就破、新风不是说立就立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一个过程,改变逐家逐户“走亲戚”的旧传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亲戚间相互沟通协商,需要有号召力的人带头响应。
客家人有句俗语:一代亲、二代表、三代闲了了,这是宗亲关系的必然走向。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转变,逢年过节“上门走亲”的人也许会越来越少,“出门聚亲”的人也许会越来越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