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一:
用餐前,小朋友自主穿就餐费;用餐后,有序将就餐服脱掉、口中念着:弯弯腰、折一折、卷一卷,边念着顺口溜,幼儿园的小朋友边认真的叠着罩衣。
老师,我不想穿就餐服,为什么要穿?我又不弄脏衣服。针对孩子突然提出的问题,班级老师抓住契机,开设班级主题辩论会。通过辩论会,将问题提出、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穿就餐服的作用,正确的清洗方法,最终达成共识。孩子们知道就餐服轻便、易清洁,能很好的保护衣服,也是用餐仪式感、干净校风的体现;并通过自己叠放、清洗、整理的过程,提高习惯养成与动手能力。
在变化一中,老师将儿童的问题与课程资源关联起来,引发生成性教育活动,通过深化儿童的学习,丰富了儿童的经验,并促进了儿童的发展。
变化二:
如果说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有哪些不适应,那么“上厕所”绝对是家长担心的问题之一。
刚入园的小宝宝,因为对环境的陌生,没有安全感,不敢在幼儿园拉臭臭,经常憋到家里解决,这也是家长比较焦虑的问题。
小班的西西在活动时突然大哭,经老师了解,原来西西想拉臭臭,平时习惯在家里马桶上拉,对于幼儿园的蹲便并不适应。
对于这个现象,老师在班级开展了相关主题课程,让更多孩子能顺利度过这个心理现象。从观察臭臭的形状与颜色,发现其中的秘密;到了解蹲便与坐便的不同,模拟正确使用发方法;尝试探索不同小动物的便便,了解便便的作用等;
在一系列的生成性课程中,不但解决了孩子们上厕所的焦虑,也从多方面增强了孩子的学习经验。
西西妈妈反馈:“西西从来没在幼儿园拉过臭臭,在家拉臭臭,必须要我扶着才行,这几天发现不但能在幼儿园拉臭臭,在家也能独立拉臭臭,太惊喜了!
在变化二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通过敏锐的观察,对幼儿生活中问题、兴趣、行为、进行主题试探究,通过课程将内容不断充实,提高幼儿丰富经验,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如果问,幼儿园课程在哪里?就在儿童的生活、行动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