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了几本书,今天收到了,立刻拆开看了起来。书这种东西就怕积压在手里,越积越多。
忘了最早是在哪看到《暗时间》这本书的介绍,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说是某个写程序的大牛写了本关于思维和时间管理方面的书。
在去年暑假七八月份学习编程之后暂时放弃,没能深入感受到编程人生,却又一直想要学习编程人的思维逻辑,就愈加惦记着这本书。
今天看了序和第一章第一小节,以下为笔记:
首先暗时间的概念,作者在这一小节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概念。我自己总结,暗时间就是指: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我们未察觉的不用耗费太多脑力的可以拿来用作思考的时间。比如,你走路,等车,逛街,洗澡,吃饭,睡觉的时间。(概念写得有些绕,之后再迭代)
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你也许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得不比你少,看得不比你多,但不知怎么就是比你走得更远。
为什么这样的人利用了暗时间就可以做得那么好,甚至业余玩个游戏都玩得比你出彩得多?
作者说了一个金句:衡量一个人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
我们都认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每个人时间的密度是不一样的。
你在一件事上的时间投入≠投入。实际投入应该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
因此,想要拥有更长的生命,可以充分利用暗时间来提高思维时间和思考密度。(思维时间: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思考才是王道。
时间的利用有一个阻碍的存在——切换损耗。举个栗子:你在写一个策划案,突然被快递电话打断,下楼取快递花费了10分钟。然后,你坐在电脑前,想要重新进入状态继续写策划案,耗费了10分钟才集中了注意力。这样算下来,切换损耗就是20分钟。如果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切换损耗,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低下是必然的。
解决切换损耗的方式,目前我想到了两点:
1.避免(减少)切换
2.训练快速进入状态
避免或者减少切换损耗可以选择电子静默(专注做事时把WIFI关了),做事和同事相互养成预约的习惯,戴上耳机或者耳塞等等。训练快速进入状态,暂时没有想到太好的,可能冥想会有帮助吧!等我先实验一下,有感受了再写出来。
心流的存在。心流(flow)的概念是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提出的,他是这么说的:对所做的事情的全身心投入的感受,心流产生的时候,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
心流简单理解,就是你高度专注的学习做事时,完全沉浸了进去,忘记了生理需求,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所有的琐碎,直到结束。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进入到心流状态,更容易产生高效的回报。
用脑科学理解,就是你大脑中所有相关你手头正在做的这件事的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它们正以你难以想象的在高速运转,帮助你去学习去完成任务。
总结,高效学习的三个习惯:
迅速进入专注状态
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思维体力)
超强的抗干扰能力
迅速进入专注状态和长期保持专注状态不用多说,专注学习和做事的效率很高是共识。超强的抗干扰能力,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类比非常赞:
隐藏的进程: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完成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消息提醒你一下,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
抗干扰的训练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锻炼自己的专注力。(当然,在被动选择的时候用,比如你坐公交的时候。千万不要自己明明又安静做事的空间,非得去一个吵闹的地方锻炼。)二是利用各种碎片时间进行短期思考和阅读,刻意训练迅速集中注意力。
tips: 如何制造在路上的顿悟?
为什么同样是旅行,有些人可以不断顿悟。有些人纯粹走马观花,吃吃喝喝。想到一句话“没有知识的旅行者,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一样。”
顿悟的前提是你脑子里必须有足够多的知识,它们才能在无意间通过大脑的神经网络联接,形成意外的诞生。(千万不要小瞧了你的大脑)
仪式感可以帮助快速进入专注状态么?
我个人感觉是有帮助的。比如,我记得有个NBA的篮球手在罚球的时候,总是会亲吻一下自己的手背,他的罚球命中率极高。平时训练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在高压强度下,人类似乎是需要一些小习惯制造仪式感,暗示自己要迅速进入状态,然后一击命中。
单任务模式VS多任务模式。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会更高效?
在进行高思考密度的工作时,需要不被干扰,单任务模式更为高效。比如,写作,阅读,写工作计划,艺术创作等。多任务模式是任务的并联状态,在思考较弱的工作方面可以进行,比如一边跑步一边听英语,一边做PPT一边写WORD文档(前提是两项工作是有关联性的)等。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