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比肩一起成长
文/帅妈梓玉 图/网络
这不是一篇影评,
是关于儿童性侵的深入思考。
就在“携程事件”不了了之、“三色事件”尘埃落定的时候,电影《嘉年华》把原本人们淡忘的愤怒又一次推进了枪膛。
电影《嘉年华》刚刚获得第54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被网友们一致评为2017年度最佳大陆影片。
影片讲述了两位12岁女孩儿被熟人“刘会长”性侵后,目击者旅店服务员小米不予帮助指正、其中一位家长不甘“被和谐”的曲折故事。
每个受到性侵的孩子
都有一对失职的父母
片中主人公小文十二岁,和自己同班的好姐妹晓欣放学后一起出去唱歌,太晚了不敢回家,就找到晓欣的“干爹”救场过夜。
故事由此开始。
晓欣的“干爹”是晓欣爸爸的老领导,让自己的女儿认领导“刘会长”做干爹,想必仕途也会多了几分便利。
小文的妈妈和爸爸离婚了,妈妈一人带着小文生活,自己也经常晚上跳舞到凌晨才回家,所以那晚她根本不知道小文彻夜未归,而晓欣的父母也没想到自己巴结的老领导就在他们疏忽的那夜侵犯了自己的女儿。
大意的父母没有警觉深夜不归的孩子可能会遇到的危险。
作为父母,也从没有告诉过她们“已经具备了做妈妈”的自己该如何去防范和保护自己,更没有告诉过她们那条女孩子要去珍视和守护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女孩们稀里糊涂地和自以为熟悉的男人在外过夜,推推搡搡地让自己成为了受害者。
2017年3月,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简称“女童保护”)对全国31个省份的9151位家长调查问卷显示,68.63%的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系统的防性侵教育。
每个人都会趋利避害,
那保护孩子的父母呢?
当派出所王所长到海边的旅店去调查证据时,老板为了自己的生意不受影响,隐藏了当晚的监控视频。
目击者小米因为自己是没有身份证的黑户、也为保住自己得之不易的工作,就按照老板的指意否认事发当晚看见一个男人和两个女孩的事实。
同时,小米为了得到钱,悄悄地和小文的律师交易案发当晚发生的部分信息。
王所长或许为保全自己的官职、或许收了刘会长的好处,在办案时处处为难两个孩子,帮助刘会长控制舆论压力。
在任何一个事件里,我们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但牺牲别人的利益去成全自己,就是劣根性了。
在两个女孩受侵害后,事不关己的外人也许为了利益去颠倒黑白,但如果父母也如出一辙,就真的是天理难容了。
晓欣的父母带着刘会长要“和谐”的诚意找到了小文的爸爸,把苹果6S放到桌上说:“这是刘会长送给小文的。只要大家息事宁人,刘会长愿意负担孩子到大学的所有学费。”
那一刻,晓欣的父母说的刘会长好像并不曾性侵了自己的女儿, 他们说的孩子似乎没有在这件事情受到任何伤害,好像私立学校的学费就可以与自己女儿被性侵的事情一笔勾销。
有时,我们感到无力的并不是无法撼动的权威,而是我们自己对良心的背叛、和在利益面前对是非对错的亵渎。
生活中,总会听到太多被和谐的妥协。
当你的孩子受到侵害时,对方以七位数字的价格来买你息事宁人,你会犹豫吗?你会权衡吗?
也许,你会拒绝,就像片中小文的爸爸,觉得公道和真相更加重要。
那除了你,一起受害的其他人呢?
三个人、十个人、二三十个人呢?
他们也会像你一样站在公道和真相这边,还是会接受牺牲孩子而得到那么大一笔可以改善生活的“和谐金”呢?
有时,多半的事不遂人,不是对手太强大,只是我们自己太不争气。
我们知道他们在撒谎
大概在事发一周到两周后,王所长带着两个女孩儿重新回到医院,让省里的专家对两个孩子重新验伤。
当小文换好病服、躺在床上双腿岔开,让一个省里来的男性“专家”检查时,小文是不自然的、紧张的,而这个画面也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极度的不适感。
检查结束后,王所长和专家走到早已布置好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向媒体宣布:两个孩子没有任何被侵犯的痕迹。
不知情的小文爸爸疯狂地质问专家,专家们转身离去。
那一刻,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三色事件尘埃落定后,网友们对无法言说的结果的评论:
“我们知道他们在撒谎,
他们也知道自己在撒谎,
他们也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
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
但是他们依然说谎。”
对案件公正的诉求
也是对女性公平社会地位的呼吁
海边那个巨大的塑像--玛丽莲梦露双手捂着被风吹起的裙子,成为贯穿全剧的精神线索。
影片开始,就看到另一个女人公小米站在巨大雕像的下面,抬头望见的不是梦露的脸,而是梦露的白色底裤。
一个城市把这样一个“有伤风化”的雕像作为文化建筑的标志,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这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轻视和玩弄,是对女性自尊的无视。人们把这份“尴尬”当成了一种被娱乐的景观。
片中被性侵的两个小女孩有苦难辨、海边旅店的前台被大老板暴打、旅店服务员小米被社会小混混阿健耍弄、坚定的女律师在与男警察的对抗里力量悬殊的反差……
这一切都在传递女性在社会中易碎的现实,她们在社会里的地位摇摇欲坠。
而在小文性侵案真相大白、罪犯和相关人员都将绳之以法时,雕像在夜里被连地拔起。
这是女性要被公平对待、被尊重、被正视的意识觉醒的一种暗喻。
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
是人们校正行为和观念的标尺
片中的旅店服务员小米年仅15岁,在家里经历了不为人知的遭遇后从家乡跑了出来,因为没有身份证颠沛流离许多城市。
都说无知者无畏,小米虽然知道两个女孩子被性侵,却坚定地认为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于是,她敢单独一次又一次接触心怀不轨的社会混混阿健、她敢用短信和书信的方式去敲诈勒索刘会长,当然她做这些的目的只是为了钱、为了能拿到身证份,但是当她在夜里被刘会长买通的打手尾追毒打后,她似乎才明白这些事情也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才明白自己和那两个女孩子一样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受害者。
小米听前台说过,如果是“雏”,可能会卖个好价钱。于是,心灰意冷的小米便决定“卖”了自己。
当她第一次穿上漂亮的白裙子,梳妆打扮时,听到电视里传来了性侵案大白于天下的新闻,她停下带耳环的手,转身偷偷离开了外面有人把守的小屋子。
小米不紧不慢地用石头砸着锁车的粗铁链,那一刻她是淡定的,观众是紧张的。大家不知道她是否能够逃脱,但不希望再看到一个洁白的姑娘就这样草草地被玷污。
小米穿着洁白的裙子、骑车上了公路,身边的机动车不断地按着喇叭超越她,她丝毫没有避让,而是坚定地行驶在中间的车道上。她不再为自己的身份而害怕,她不再逃避。
当她看到梦露的雕像躺在卡车上时,身体前倾,更加坚定了自己走向“生命嘉年华”的信心。
此时,穿着白裙的小米与影片的英文名《Angles Wear White》合二为一。天使的美好不见得永不被玷污,而在于经历了破败后能够摆脱旧有的观念的桎梏,敢于向往光明、追求善良和美好。
与其说是小米自己想通了不能作践自己,不如说是社会正面的舆论导向给了她重新开始的信心。
人是情景的动物,环境总会左右我们的选择。
无论何时,
请永远和孩子站在一起
当小文的妈妈知道了孩子被性侵后,她狠狠地打了小文一个耳光。回到家里,她撕碎了小文“不三不四”的衣服,粗鲁地剃掉了小文的长发。
妈妈认为,性侵是小文作为女孩儿自找的。而对性侵毫无知识背景的小文并不知道到底怎么了,只是一种巨大的耻辱感让她不敢再去学校。
于是,小文半夜离家出走去找了爸爸。幸好她还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爸爸,否则小文会成为又一个流浪的小米。
爸爸虽然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爸爸,但是当爸爸知道了这一切后,抽起了戒了许久的烟,他半夜含泪跟在女儿的后面悄悄地保护着,他拒绝“被和谐”。
爸爸的爱就像一个大气层,里面有足够的空间,也可以让人呼吸。
但,当王所长带着小文的爸爸和小文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已经渐渐长大的小文和爸爸有了一种性别差异带来的违和感,爸爸虽然想时刻保护着小文,小文也特别需要亲人的陪伴,但是因为性别他们克制地、彼此保持着一种距离。
在孩子成长的后期,同性父母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孩子形成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健康性观念的重要途径。
所以,孩子越大越需要同性父母的陪伴。
请教会孩子识别危险、
保护自己,尤其是女孩
在孩子2-3岁时,父母要告诉他们身体的哪些部分不能随便被摸被看,除了父母的陪伴他们可以拒绝任何形式的脱光光,面对任何不舒服的触碰,他们可以逃跑、躲开、大声呼救。
2017年“女童保护”对儿童的调查显示,如果被熟人触碰感觉到不舒服或不愿意,19.87%的孩子认为没啥事忍忍就好了。
作为女孩儿的父母,不要轻易地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异性亲属、朋友看护,哪怕只是几个小时。叔叔、大爷、舅舅、哥哥……不是我们不信任,而是很多事情都在我们觉得不太可能的情况下打脸地发生了。
“女童保护”近几年的统计报告指出,性侵儿童案件中熟人作案比例高,2013~2016年最高数据为87.87%。
另外,也别指望孩子们受到了侵犯后会告诉父母,她们会把这份伤害和玷污深藏在心里直到长大。
影片里公道总会得到伸张,现实中利益总会让人苟且。
但无论多黑的现实,都要有人去争取光亮。
就像王所长咄咄逼人、略带嘲讽地问小文的律师:“案子这么多,为什么非要接这一类的案子呢?”
女律师从容、认真地回答:“这类案子需要有人去做!”
像片中女律师这样不畏“权威”的人毕竟是少数,哪怕迫于压力真的没人愿意去趟这浑水,但作为父母,我们也要给孩子一个明明白白地交代,而决不能像片中晓欣的父母那样告诉孩子:“伤好了,就没事了!”
这个交代是身为父母不可不为的责任,也是为孩子斩断长大后隐痛的病灶。
《嘉年华》为中国所有的孩子们、父母们敲响了防范性侵意识的警钟。
爱,不仅仅是倾其所有,更是教给孩子们如何防范侵犯、怎样保护自己。
但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忘记,父母是孩子唯一的后盾。
电影《嘉年华》的意义不仅仅是把敏感、隐晦的话题搬上荧幕,让全社会去直面和思考,更是让父母们反思如何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以及在发生类似的事件后,我们该如何和孩子一起去正确、积极地面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