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与一位师友讨论如何增加收益的话题,有感于自己的一点浅见,建议师友换一副头像,理由是色彩有点暗,不够明亮。
师友只说那个头像具有一定的含义,有点舍不得,随后各忙各的,聊天结束。
头像的明暗与收益有必然联系吗?我并不确定,只是感觉头像就那么小小的一个圆形图标,太暗不足以引人瞩目。
我的提议究竟是良方还是馊主意,一家之言,仅供参考,采不采纳,全在本人。
我以为这件事就此过去,没想到言者无意,闻着有心,我的提议让师友纠结了一夜,据说挑来选去换了一副感觉明亮的头像,却感觉不像自己的风格,次日早起快速调换,感觉还是原来的更好。只是适当调节了亮度,而亮度调整过高,又会失真,师友如是跟我说。
了解到给师友造成的困扰,我连声道歉,只怪我这张嘴欠。又没有必然的关联,换个头像果真能提高收益吗?那只是自己想当然。好在师友并不怪罪,反而感谢我的提醒,这让我越发心中不安。
反观自己的头像,灰不溜秋的,没有一点美感可言,自己的事都没能整明白,却好为人师给人家指手画脚,实在不该。
我的这副头像其实也早动过替换的念头,理由就是太灰暗。
不好看归不好看吧,终究是自己拍出来的,这个世上独一无二。之所以至今没换,是因为拍摄时动了点心思,觉得有点创意,为此还沾沾自喜,孤芳自赏了一阵。是以在选择简书头像时,挑来拣去,最后选定了它。
记得那还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来到城郊公园,冬日的湖面已经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湖畔是密密匝匝的芦苇迎风摇曳。
冬日的风景有些萧索,加上日头偏西,主色调更加灰暗。
在我的镜头下出现一株枯萎的蒲公英草,草芯伸出的花梗上顶着一团白色的绒球,这就是蒲公英的种子。
我顺手拔下花梗,左手捏住绒球根部,右手打开手机相机拍了几幅写真。末了,我想吹一口气送绒球上天。忽发奇想,如果能把绒球起飞的瞬间用相机记录下来,不知道会是什么效果。于是,就出现了这张照片。
在我的策划下,照片拍摄成功了,绒球的细绒被吹得分离的一刻,相机准确地抓拍了它们飞天的瞬间,这让我自鸣得意,我咋就这么聪明呢?如果当初学了摄影,说不定可以端这碗饭呢。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背景天空有些灰暗了,如果换作是蓝天白云,那这副照片应该是上乘之作,可以投稿了。
世界就是这样奇怪,生活也大概如此,我们总是在不完美中留下遗憾,又在不完美中继续探索和追求,孜孜不倦。
好不好是自己的,能给70分也好,80分也罢,那是自己的真实成绩记录。在没有更好的作品呈现之前,这就是最好。
由己及人,焉知他人非我同样的感想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时,关心则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