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先生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吾辈深以为然。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高贵的灵魂,唯有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但是如何唤醒、净化,乃至升华他的灵魂,毋庸置疑在于阅读。
八月下旬的一天,我到溧水参加统编教材初中语文培训。那日清晨,天刚麻麻亮,三号线柳州东路站已是人满为患,我好不容易挤上去,赶紧拽住横梁上的把手站定。列车飞驰,车厢里异常安静,闭目养神的,无所事事的,然更多的在玩手机,或游戏,或听歌,或微信聊天,或浏览电子书。
可临门口左侧有个女孩,身着蓝灰色校服,肩背深黑色书包,料想是一名中学生。她右手托住一本书,左手摁住中间翻开部分,正聚精会神地阅读。她读得那么专注,那么认真,还不时掏出笔在上面写些什么,全然不顾其他上上下下的乘客。我情不自禁掏出手机,赶紧拍了一张。我想告诉我的学生,阅读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只要内心深埋一粒阅读的种子,遇上松软的土壤,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果说学生安于阅读,还存有某种功利,要么提高分数,获取通往高一级学校的通行证,要么增加学识,提升今后幸福人生所必备的综合素养。然而有一些中年人,他们的就业环境相对宽松,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但还是乐于阅读,勤于阅读,不得不令人钦佩与感动。
有一次,我在桥北社区办事,尽管上班时间还未到,但已有不少人在此等候。人一多,话也就多了起来,尤其工作人员还不见踪影之时。典型的官僚主义,上班就会掐时间,一个中年男子愤愤不平。不错,不错,他们哪管我们这些特意请假赶过来的,旁边一位妇女,年龄差不多,随声附和道。一时间,院落里的嘈杂声此起彼伏,像一锅沸腾不止的白米粥,总有泛泡的地方。
然而门口的台阶上,坐着一位瘦瘦高的男子,约莫四五十岁。他佩戴一副眼镜,手头一摞子资料,旁边摆放一只塑料袋,鼓鼓囊囊的,全是书。他,凝视眼前资料,静静地阅读,旁若无人。他让我想起自己,总是陪着班里的孩子,早晨书声朗朗,中午奋笔疾书,闲暇之余,捧起一本书,如痴如醉,乐不思蜀。通过阅读,我们仿佛找到了一条路,一条通往光明的康庄大道。
一个经常阅读的人,他的注意力也是最集中的,好比诗人陶渊明所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个经常阅读的人,他浑身上下都弥漫着“诗性美”的光芒,“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举手一抬足,总是气宇轩扬,气质不凡。一个经常阅读人,他的头脑最清晰,思维最敏捷,偶遇辩手及其观点,总是言辞犀利,入木三分。
也许我们难以准确判断,尤其面对那些甚为陌生的阅读者。但我坚信,一个会阅读的人,哪怕处于社会底层,生活的边缘,正为生计而劳碌奔波,心中也存有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这盏明灯会伴随他走出暂时的困境走向美好的未来,会引领他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有一天,我从小区赶往学校,一路飙行,汗水湿透衣背,雾气裹满发梢。突然,我在路边瞥见令人震撼的一幕:两位老者,一男一女,衣衫褴褛,男的捧着一本书,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女的眼光迷离,神情恍惚,他们身边是一个大包裹,塞得满满当当,料想是他们全部家产。
跑出一段距离,我又折身返回,掏出手机将这一幕永远定格。我在心里已经想好一段话,要告诉我的学生:人的高贵在于阅读,不因他是乞丐,是农民,是建筑工人,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只要他拥有一颗阅读的心,他整个人就会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就会变得无比高贵,唯有景仰,才能洞察,唯有交往,才能深深地折服。(2018.9.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