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者※龙智
昨晚,一直关注的《声临其境》第二季总决赛落幕,下周还有一场但属于表现性质;一直断断续续在看的《歌手》也进入了冲刺夜档期。下周两档节目的本季节目都要结束了。
这两档节目,前者是发掘表演者在配音方面的特长,参与者不乏演员、主持人,但绝大部分从事着与配音无关的本职工作;而后者却是在还原歌手本身的身份,我可以理解为回归。看起来两档节目性质大不相同,而实际上我却看到了两者的相同:它们都是在挖掘参与者的可能性——前者在相关领域挖掘、后者在本职领域挖掘。
抛开“走红”、“翻红”之类的结果不说,只说有关“参与者本身可能性的挖掘”这样一个话题也是值得我们普通人借鉴与思考的。
※《声临其境》给观众最大的惊喜是,很多声音大咖出自我们根本想象不到的人,比如:窦骁的威震天、吴越的配音、第一季的朱亚文,多不赘述。在第二季中,就连最终的冠军秦昊,我对他的想象也仅限于前段时间的《你好,之华》中那个人头发很长的作家。说起来,作为演员,声音是一项必备的技能,但我相信配音课只是各种专业课中的一门而已。正如我们普通人在大学课程中也有很多专业课,很多人总觉得学习后用处不大,可是仍会有一小部分人结合了自己的专业,不断深化修炼。
声临其境这些参与者,能有这么多精彩的表演,定不是节目导演能造作出来的,没有这些参与者自己私下长期透过本职表演工作而对声音这门课加以强化。很多演员都可以不用原声,所以这不是所有演员都会去成就的一件事,机会只留给有心人。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同样存在这样的机会,任何一份主业、专业都有附属产品,这些附属产品很可能会成为我们将来的主业,我们需要有心地留意,保留兴趣、保持练习与觉知,并保持对机会的开放性。
拥有这样的附属品有个特别好的地方,便是我们没有改变自己的大方向,但增加了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比如:一个演员,我们最常联想到的就是演戏,可他或许在影视表演上的机会不多,但是他极可能因为声音这样的接口成就自己在配音表演上机会,而当在配音表演上取得更大的成绩时,又可以推动他影视表演上的机会。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尤其是业务相关度越高,则复制的可能性越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歌手》已经许多季了,虽然目前节目生命周期已经到达衰退期,但给我们带来的可观性依旧。只要不为了收视率而做些出奇的炒作,我认为都无可厚非。
通过《歌手》,可以看到很多歌手的可能性。可为什么我们对有关可能性的节目是如此好奇而关注呢?我思考后得出结论:这个世界就是标签化的世界。我们太希望看到别人撕掉标签还原自我,以鼓舞自己有勇气撕掉标签。我们看到一个看似早已定格的老歌手原来还能挑战自己做不同的尝试,我们便可能心生感动,这是一种真正的鼓舞。所以在节目中我一般会选择性跳过太在意比赛结果而打安全牌的歌手。当然,有一些新歌手为了保留机会可以除外,这个不做讨论。
就我个人而言,很喜欢这类去标签化的节目,去年的《演员的诞生》我也非常喜欢。另外,比较真诚而去表演化的真人秀也会有所关注,比如阿雅小S的《奇遇人生》,喜欢的原因与“去标签化”依旧不无关系。
除此以外,其他节目倒是看得很少。
喜欢的背后都存在着个人需求的投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