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师,马面是什么面?”

“老师,马面是什么面?”

作者: 康康绵阳 | 来源:发表于2022-11-16 13:03 被阅读0次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吴冠中的《父爱之舟》,这是吴冠中先生写的一篇回忆已故父亲的散文。文章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和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这节课,我原本的计划是带着孩子们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结果整节课完全没有按我的节奏走,我们被卡在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层一直动不了。孩子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完全超出我的预想。

        孩子们有哪些疑问呢?

        课文提到 “父亲母亲半夜起来给蚕添桑叶……卖了茧子,父亲给我买枇杷吃………”孩子问: “什么是茧子?为什么要卖茧子才买枇杷?平时不能买枇杷吗?”

          父亲用姑父的渔船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住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孩子问:“什么是臭虫?床上怎么会有虫呢?”“为什么要用姑父的渔船?不能坐其它的船吗?”“坐船上学还可以欣赏风景,为什么还要怕别人嘲笑呢?”

        父亲带“我”逛庙会,看路上彩排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孩子问:“马面是什么面?我只知道牛肉面,老师,什么是马面?”

        庙会上有很多糖果点心、鸡鸭鱼肉,“我”很饿,也很馋,但不忍心叫爸爸买。爸爸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来吃凉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读到此处,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粽子多好吃呀!我最喜欢吃粽子!”“凉粽子也好吃啊,还有冰淇淋粽子就很凉啊!冰冰的多爽!”“我喜欢吃肉馅的,豆沙的,蛋黄馅的………”“白粽子也好吃呀!我就喜欢吃白粽子。”“是呀,吃凉粽子有什么好委屈呢?”

          父亲大雨或者大雪天背“我”上学,父亲经常让“我”念好书,所以“我”从不缺课和逃学。孩子疑惑:“逃学?什么是逃学?”如今被父母或者家人无缝接送的孩子们好奇地问:“难道有人逃学吗?逃哪里去?怎么逃啊?”“我们也没逃过学啊,不逃学有什么好稀罕的。”

        为了给孩子凑学费,父亲卖猪,粜稻,“我”拿着凑来的钱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孩子问:“为什么要凑钱?难道学费很贵吗?”“既然父母这么辛苦,收入又低,为什么不换一个收入高一点的工作?”“不是说他们缺吃的吗?他们家不是养猪吗?为什么不把猪杀了吃肉呢?”

          作者说,他唯一的法宝就是考试,从未落榜……皇天不负苦心人,他考取了无锡师范。孩子问:“师范?考个师范很难吗?为什么不考更好的大学?”

          孩子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看着他们疑惑不解的表情,我才突然深刻地意识到:学习这篇课文,其实是吴冠中先生,我,还有孩子们,我们三代人一次跨越时代的对话啊!我以我有限的阅历和知识储备,努力在孩子们和作者之间搭一座桥。这一节课,我自知这座桥我搭得很费劲,也很简陋。孩子们的提问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生活的年代和作者在那个特定年代里的切身经历,距离今天衣食无忧的孩子有多遥远啊!课文里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那个特定时期的人事物,完全超出了今天在城市钢筋水泥的楼层里,被父母家人包裹着长大的孩子们的认知。连课文内容都理解不了,孩子们又如何来深入地体会内容背后作者的情感?

        虽然我已经很努力地调动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来解答孩子的疑惑,但看着他们仍然似懂非懂的表情,我感觉到一丝沮丧。我如何才能帮孩子们很好的地读懂并理解这篇文章呢?我突然意识到,他们仅仅是五年级的孩子啊,他们的人生像一张刚刚打开的白纸,甚至全班没有一个孩子经历过亲人的离世。他们和文本中的“我”,相距的不仅仅是时代背景,更是大半辈子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积淀啊!这群懵懂稚气的孩子,要如何去感同身受一位阅尽人生繁华,尝尽人生冷暖的长者对已逝父亲的深情呢?这真的太为难他们了。

        我突然想起几年前在成都听过的一堂名师公开课。这位全国知名的小学语文名师上的课文也是一篇讲父爱深情的文章,她引入了朱自清的《背影》,以此来引导孩子更好地理解文中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这位老师的课堂非常具有感染力,她的引导层层推进,引人入胜。最后在她的引导下,一位小个子男生饱含深情,以语重心长的口吻道出了一位老父亲的肺腑心声:“儿啊………”此言一出,全场掌声雷动,在坐的老师都被这真情流露所感染,为这孩子说出这样深情厚重的话所惊叹,更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技艺所折服!可是那一刻,惊叹于老师的教学技能的同时,我却陷入了一种困惑: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地将小学四五年级孩子的情感拔到一个中年甚至逼近老年的长者的情感角色里?以幼小的孩子对长者的情感达成共鸣作为一堂课的成果,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助力孩子成长?有了这样老成的情感基础可以更好地解题或者读懂人生?对孩子来说,到底益在何处?我想到了种植水果蔬菜的人为了更早更快地获取受益会使用催长剂,那么在教育领域,对孩子精神和情感的浇灌,这样的情感强势输入,算不算情感的催长和提前催熟呢?当一个幼稚的面孔流出老者的表情,当幼稚的声音发出老者的人生慨叹,这是不是精神上的催长和拔苗?孩子在情感和心智上早熟,在更多文学作品中游刃有余地解读和行走,以此作为语文教学的成果,最终谁是获益者?

        《父爱之舟》我反而没有那么着急想要孩子们读懂了,就保留这份似懂非懂吧!真正读懂这篇文章需要孩子们在以后漫长的人生中以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积淀来做注解。课堂上我能做的可能仅仅是帮助他们减少知识的盲区吧!

        反思这堂课,我发现了自己在备课上的一个大漏洞:对孩子们生活经验的认知度不够,备课时没有很好地备学生。孩子们的疑问一度把我惊讶到了,我完全不知道这篇课文他们居然有这么多“不懂”的地方。我惯性地以我的认知来衡量孩子们的认知,甚至在心里惊叹: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这是我多大的一个认知屏障啊!我的惊讶反应了什么?不是孩子们有多无知,而是我对自己所教学生认知层面的了解有多匮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匮乏?我的认知惰性!我用我自己的惯性认知度代替了孩子们的认知度。我停留在我的认知舒适区里,这恰恰是我的无知和惰性!

        通过这节课我想到的改进办法是:以后再上这种具有比较大的年代跨度的文章,我应该提前对孩子们做一个问卷调查,针对课文内容,请孩子们将自己不理解和有疑问的地方罗列出来,针对自己的疑惑孩子们先自行查资料或请教长辈,课堂上再根据问卷集中探讨典型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师,马面是什么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gs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