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3 南阳汉医艾绒有限责任公司
艾之功效
艾是艾灸治疗的主要原料,又名冰台、艾蒿、医草等。
《名医别录》: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诸痛,调女人诸病,颇有深功。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02
如若个人保健,提倡“悬灸、直接灸”
艾灸不能有太强的功利心,艾灸不是心血来潮,随波逐流,不是病入膏肓才想起疗疾,艾灸不能要求艾灸在一段时间就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艾灸不是包治百病,但是万病能调。
“灸之要,气至则有效”,故艾灸需辨证施灸,探寻热敏穴,提倡施用“悬灸法”“直接灸”,以艾火深透体内,产生压、麻、胀、痛,寒气外散等传感,使艾灸得气感传至病所,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汉医艾绒提倡尽量不使用艾灸器具,各种艾灸器具的木头壁、铁壁、铁丝网等,均会影响灸火正常辐射。虽然温灸器也有温热感,但鲜有艾灸治病所需的得气感,影响灸法防治疾病的疗效。
“艾”通“爱”,在这个被手机“冷暴力”的年代,汉医艾绒建议大家能停下来,静下来,燃一根艾条,仿若点一根香的虔诚,诚心之至,体悟身心,于己是一份修习,于人是一份温暖。艾灸更在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关爱!
03
灸之要—气至则有效
灸治要诀
1、病初灸局部,病久重整体,
于病患的初期,“邪正相争”的矛盾一般尚以局部为主,此时仅施灸于患处、局部穴位,往往便可顿挫病势,是个简易、快速的灸法。但对于慢性病不能单纯地这样治。因为此时病久已传化,上下痞涩,阴阳失和,必须重视整体配穴,以期灸通脏腑、经络,灸通上下,调平阴阳,从而达到根除疾病的目的。
2、灸贵于早、贵于恒
灸贵于早,一般是就急性病症而言。而慢性病症的灸治又应持之以恒。一些陈年固疾,在灸治数月以后方见效果的情况是有的,因此,医患双方均要有长期用灸的思想准备。还有一些慢性病患者,当灸治若干时日,病情明显好转后便以为问题不大了,遂止灸,这常常导致病状复燃。
想要除病,少则两三个月、半年,甚至要更长时间地灸下去才行,症状已消失,还不能以为是病已根治,须以触诊再做验证。病治好了,如身体仍显点症状,也应继续用灸,培养元气。总之,施灸不单是为了解除病状,而更要以除病,健身为最终目的,故须持之以恒。
3、灸贵通腑气
各种慢性病,因病久脏腑传化,一般均会导致腑气的呆滞。灸治每有必要先通其腑气。这样使肠胃的吸收、排泄功能趋于正常,则机体气血生化有源,体内的瘀滞及病理产物易于化解、排出,各种病症均能随之而好转。故中脘、足三里等为治疗各种慢性病的必用灸穴。
4、灸贵引导
先后有序 慢性病日久,常常导致病体上盛下虚,上热下寒,而“盛”及“热”又最为患者所苦。针对这种情况应先着重灸病体中、下部穴位。俟中,下部灸通,则“上盛”、“上热”之邪自可下行走泄,病情也就随之松动,这就是灸法引导功能的运用。当中、下部灸通之后再酌情增加上部穴位的灸量,则上下皆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灸法先后有序。
内热盛、脏腑积滞重的病例灸法也类似,此等宜先多灸四肢穴,俟四肢经穴灸通,再增加躯干部灸穴,如此灸治会较为顺利。
5、灸病赢弱者,以“小火”为先
遇病久而赢弱、进食少、体热(喜凉恶热)者,一般先按以下5日穴灸治:1日中脘、足三里;2日环跳、阳陵泉;3日风市、申脉;4日肩隅、曲池;5日风池、绝骨。
5日后再按其病在何脏腑,酌选穴灸治。遇病久而赢弱、进食少、体寒(喜热恶寒)者,按以下4日穴灸治:1日中脘、足三里;2日下脘、天枢、气海;3日关元、三阴交;4日内关、照海。4日后再按其病在何脏腑,选穴灸治。
对这样的患者,前15天的灸量为:腹部每穴每次灸20分钟,背部及四肢每穴每次灸15分钟,俟灸至患者进食增多、感觉体力增长之后再使用通常灸量。此因虚甚则滞亦甚,故只宜先小通,后补,否则病体不能受艾火而行之,可出现口干、咽痛、头晕、不思饮食等反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