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在粤北山间的高速公路上,逢山开洞,遇谷搭桥,青岚连绵,掩映在蓝色天幕里悠闲飘荡的白云下,蓝的,白的,绿的,墨的,金的,用五彩斑斓的笔倾心绘制出一幅幅动静如诗的画卷。过得一个隧洞,却迎来霹雳暴雨,从出口一下子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把另一边暑气好不客气的涤荡干净,只剩下豆大的雨滴不知疲倦的敲打着玻璃窗,顺着风吹的方向,细碎成粒,串联成珠。又过得一个山坳,眼前又豁然开朗,窗明路净,只有车轮碾过路基反馈的声音,虽然单调却不沉闷,如此反复数次,终于在沥沥烟雨中寻着一个高速出口,顺着匝道减速前行,我们从一个叫浸潭收费站下了高速。
途径一个并不拥堵的小镇,转上一条水泥铺就的村道,满眼深绿,它们或是数亩玉米地,或是几垄青菜畦,或者连片未割的水稻田。
干脆先祭五脏庙,找着一处农家乐,品尝一下本地美食,豆腐滑嫩及沙姜鸡鲜美入味,正好解馋解饿,一阵风卷残云,回到宾馆,悠哉洗漱完毕,早早的枕着乡间田野的蝉鸣虫吟声沉沉如梦。
一觉醒来倦意全消,窗外已是大亮,屋旁溪渠里早已有本地妯娌濯衣浣衫,早早开始了平凡一天的劳作,棒槌敲击简朴熟练。她们已经了然四周的景象,平静的接受着与生俱来的馈赠,在舒缓的节奏里延续着祖辈累积流传下来的习俗,辛勤却不辞劳苦。
一粥一粉,清淡简洁。吃罢早餐,背上简单行囊,步行不过几百米,已然到达据说是英西峰林的核心景区——洞天仙境。
住在景区附近顺带的好处就是可以赶在人山人海之前独享美景,也许这才应该是旅游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满怀期待进入,售票处的小姐姐已明确告知,散客走路进,坐船出。
入得洞穴,光线略暗,再行数步,忽又豁然,
原是从洞顶投射下来的光线,轻柔明亮,这里号称华南第一天坑,地质上属于山体坍塌下陷而成,上方豁出一道大口子,从下望去,宛如一条巨型娃娃鱼,
再走一小段路,因为头顶突起的岩壁遮挡,又变成一截威猛的三角蛇头,
活灵活现,威风凛凛,却并不阴森,反倒几分萌态。坑底积水成潭,原是溪流纵穿天坑,水深不见底,水质较为清澈。
跨过一段石阶,步上一块小岛,岛上竟然郁葱成荫,全然不像连州地下河只有光秃秃的岩石,缺少绿色植被的活力。
坑内凉风习习,湿润而不粘黏,阴而不森,再巧妙地衬上上方倾泻下来的柔光,不大的井坑,完全没有压抑与局促,让人放心且随意。
转过石岛,眼前布置了一座桥,名叫姻缘桥,
迷倒不少信男信女,桥上走一遭,便如醍醐灌顶,笑靥如花,幸福的表情跃然脸上,待回看桥下水潭,心如止镜,坦然受洗,而最精彩的地方适时的展现在眼前,那是悬壁顺流而出的小型瀑布,从高空倾泻而下,变成雨串,直落潭底,在光线的映射下像是一根颇粗的光柱,莫非是传说中的金箍棒被齐天大圣遗落人间吧?
又或者这根本就是仙境,只是我们凡眼只能通过这种特殊的光线、位置、天气、时间的巧妙组合才能窥得几分端倪吧,更为巧妙的棒的底端不远处安排了一艘渔船,一位渔翁,一身蓑衣,
在冲击出的水波荡漾中,为构景更添神采,不得不为设计者的绝妙创意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合二为一赞叹不绝!
静静的融入到这份意境中,如老僧入定,要在静极而动的时光里慢慢体会天成的赠予,心怡舒畅,惬意神往。
而后再拾级盘旋而上,眼睛不忍放过任何一给美好的细节,呼吸略微急促却不感到点滴劳累,从天坑另一端出来,再爬上二重天,游览了一番峭壁上数十米的玻璃桥,回望一个叫做观音送福的景点,却像一只振翅待飞的凤凰,与周边的景色倒也相映成趣,不失和谐。
竹根处几截竹笋,破土而出,正吸收着大自然的雨露营养茁壮成长,如果不是项目的标识警告,真要忍不住拔出一两颗竹笋,不为朵颐,只因爱不释手。竹林永远是恬淡风,不多不少的遮住烈日,营造阴凉,一簇一簇的笔直高耸,随风摇曳,呼呼生风,待品得一杯茶店绿茗,我们又开始了以另外一种方式的天坑探幽了,游舫轻轻划破水面,
划出两道水波,并没有惊动溪流的安静,两岸修竹悠然后退,小心绕过潭底突出的岩滩,又进入了坑口,以仰视的视角再次领略异境的风光,再次见到金箍棒时,又是另外一番风姿,石壁冒出泉水,叮咚顺岩滴下,像是奏着只有它们才懂得乐章,
我们就安详的随着游舫昂头不断的四周张望,要把美不胜收的景致收入眼底,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待到得洞口回到人间,远处蓝天如洗,青山如黛,心充盈而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