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综艺咖
不会真有人把综艺当生活指南吧?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不会真有人把综艺当生活指南吧?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作者: 啵了蜜 | 来源:发表于2020-07-03 16:11 被阅读0次

    啵了蜜 

    1

    没人喜欢看平淡无味的真人秀,哪怕参加的全是明星。观众最终期待的,还是冲突,就像看电影一样,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人们坐在沙发上,嗑嗑瓜子吃吃爆米花,穷人家的孩子泡上一碗泡面,坐在溅上了汤汁的屏幕前观虎斗,遇到好看的,会把情绪投射到角色身上,因为角色的行为和遭遇而紧张而悲伤而愤怒,俗称移情。

    真人秀和电影不同的是,演员自己就是角色,因为有“真”做前提,所以观众的投入度可能更高。

    但对冲突的期待不会改变,甚至只会更甚。《乘风破浪的姐姐》里,一堆资深女星聚集在一起,社交网络上对女星人设的讨论则加剧着这种期待,而节目也有意无意地烘托出一种暗潮涌动的氛围,挑逗着观众的期待,连工作人员都表现得小心翼翼的,仿佛生怕触到什么导火线引发战争。

    青春有你,有你没我。

    观众和导演早已在暗中达成共识,于是当节目播出时,观众就来到屏幕前,搓手以待:要开始了,嘿嘿……

    观众对评委评分的不满,进而对选手产生同情,或者叫共情。观众虽然破口大骂,但其实这也是观众期待的一部分:此时评委承担了电影中的反派角色,增加了冲突,丰富了情节。

    真人秀到底有没有剧本,这根本不重要。当它作为一个精心制作的娱乐节目出现在屏幕上时,它只能是一种叙事,是对真实的模拟。

    2

    故事是对现实的模拟。现代传媒发达以前,这些故事是小说、戏剧、传说,现代传媒发达之后,故事主要是电影电视。人们被故事感染,被人物感动,将其映射到现实中来,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模仿对象,向往故事中人物的某些品质,价值观,生活和爱情,不自觉地在现实中向其靠拢,比如看了琼瑶小说后谈恋爱也在模拟小说主角,表现更极端一点的,看了修仙小说后真的跑去修仙了。

    现实反过来模拟故事。双重模拟。

    传媒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真人秀的出现,让故事在真实性上又上了一个台阶,不用叙述者强调“基于真人真事改编”,观众来到屏幕前,便自觉预设一切都是真的,真的姓名,真的性格,真的冲突,好像直击一个新闻现场,只是这个现场里包含了更多的东西,生活方式、价值观等——似乎全是一手的,新鲜诱人。

    如果真人秀的选手都是资深明星,也就是事业有成的精英,再加上“真”的分量,那他们传递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观众来说似乎远比普通人有说服力,也更具吸引力。豆瓣上有一条点赞极多的短评说,看了这些姐姐,我好像没那么怕老了。这句话似乎传递出这样一个意思:

    生活有了可模仿的对象。

    感觉像励志起来了。

    3

    励志故事的本质,是给个例披上普遍性的外衣。屏幕上的明星五十岁时依然保持着二十多岁的面容和身材。这对普通人来说是基本是遥不可及的,这和自不自律关系不大,更主要是和拥有的资源有关,一个五十岁的农妇在外表上肯定不能和明星比,你说是因为这个农妇不够自律吗?

    一记鸡血下去,似乎一下子对未来有了信心,可这信心的实质是无尽的焦虑,普通人生活的价值被贬了下去,无法接受现在的自己,而试图模仿的生活却遥不可及。看似在追求价值多样性,实际上是在反对价值多样性——贬低普通人生活的价值,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崇尚价值多样性。一个娱乐综艺,被解读成一个成功学节目,是不是哪里不对?

    普通人看到的明星永远是叙事中的人,是拟真的人——不管有没有人设,追星并不是在追一个现实的人,而是在追一种虚拟的想象。

    你在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之余,以一种尽量舒适的姿势躺在沙发上,看个综艺想休息放松一下,以便明天继续扛住生活的摩擦,可看着看着你忽然想,我也可以像她们一样……是不是有点像看了修仙小说之后真的跑去修仙?

    有人说观众爱看真人秀,是想通过看别人的生活来弥补自己匮乏的一无是处的生活。我感觉这么说是错的,观众的出发点可能只是想娱乐一下,甚至对冲突的期待也是无意识的。那么作为观众,让娱乐节目仅仅停留在娱乐上,搓着手在屏幕前等着她们开撕,有什么不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会真有人把综艺当生活指南吧?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is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