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345993/76f877381a512766.jpg)
黛玉对宝钗说: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羨、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宝钗读后说:恰好五首,何不就命名为《五美吟》: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邻女,头白溪边尚浣纱。(西施)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虞姬)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薄命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明妃)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绿珠)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红拂)
就诗论诗,没得说,查明这些奇女子身世典故,明白意思就可以了。对于初次阅读没有问题。但是一回想起来,总觉得不甚了了。曹公在第六十四回,来谈诗,并以题为《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珮》,标题的对比,一边是幽悲,一边嬉戏,况且是在宁府贾敬丧事期间,按说应该是有深意的。
先看看宝钗如何看。宝钗说: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锹”。二诗各能俱出己见,不袭前人。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这正是一篇好而简短的诗论。说明作诗关键立意第一,然这里却不是文学讲座,而应当有言外之意。比如她摘出明妃一首对比,新意出在:汉帝纵然对颜色(女性命运)如此不当回事,也不能轻易地把决定她们命运的大权交给画工呵,表明汉帝草菅人命,这里是抱怨、批评的意思(除宝钗诗论外,点出此意是有深刻寓意的)。
起初看到《五美吟》,为什么黛玉从历史长河中偏偏选了这样的五个女子呢?入选标准是什么?从现代世界观、主人视角看都得不出结论,从反封建角度看也似有牵强,说不甘屈从命运、大胆追求爱情之类不甚靠谱,那么几位如此自缢、苦命、坎坷的短命女子,是要表明什么?
最终还要从作者的苦心上去寻找答案。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要读者不能错过一个字一句话所隐藏的内容。脂批有“笔笔不空”。“假语村言”,“真事隐去”,也必须用此谶语谶诗。同时施展“影射”,借古寓今之法。引导读者联想,并有深入的思考。
《红楼梦》人物角色都是带着面具演出的,看见的不代表背后的,可谓是文字密码,只有稍加穿凿和略为一想,才可能达以真相。男女、大小、老少、盛衰之类互换反串,无穷演绎。或许说的女子,可能所指男人(因为他戴了女子的面具,实质是某男呢)。但也不必无穷地瞎想,作者的意思是让读者明白作者的意思,不要想偏了。在书中找答案找证据就可以了。谜底就在书里,正如读书自带解释一般。
《五美吟》以“择出数人”“以寄感慨”的几位女子,这是于假借意、以古寓今在给闺阁立传,是哪位“闺阁”?当然在《金陵十二钗》中,诗中所言女子一定是十二钗之魁首莫属。
那么谁是红楼一书的魁首呢!显然秦可卿。在我记忆中有三处可作证,一是贾母之喜爱,“重孙媳妇第一得意之人”(当然秦可卿是一个丰富的形象,多面性的,比如情色、私通,有个如何解、择出一面或多面的问题);二是死后“国葬”(可卿与贾敬死后的对比,或许事实相反,但可见作者对二者所倾注的情感);三是托梦于凤姐畅谈国事,可谓美人巨眼。显然作者在这里是通过黛玉之手来点题的。
如果还要继续生发,那么第二层次,当属元春,由于元春经历,可以这样想,元春在宫中,可卿在宫外,一体两面,命运一样,都是自缢而死。
如果要继续想,那么第三层次,十二钗的命运一个结局,所谓三春过后诸芳尽是也。
确实挺有意思,有的读者对这段历史具体化,贾敬喻为雍正,可卿比作胤礽,作者对贾敬的冷漠鞭挞,对可卿的饱满情深。这一回里,写到贾珍、贾蓉、贾琏之流,正邪对比,辛辣的笔法,借古喻今,更加深刻。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这个《五美吟》就会与全书的主题相并拢,《五美吟》当有所指,是紧要处。所谓的可欣可羡可悲可叹,不是那一个,而是每一个,是全部,而且是即欣即羡即悲即叹,五首诗是一个整体,是混响,是协奏,是反复的回旋。如同在贾敬的丧期,插播《五美吟》之曲,让人寻思猜测,无疑是《红楼梦》中贾家忽刺刺倾覆(失缺可卿、罪在贾敬)的哀歌。2023.03.08
![](https://img.haomeiwen.com/i20345993/d0d2da54f20f3ff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