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 心解:平等大爱无偏私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句话指天地把你当成没有思想的东西,把你当成一个物件。很多人说天地就是没有仁德之心,它不懂得爱护老百姓,是这样子吗?确实是这样。但是天地虽然不懂得爱护老百姓,但是天地的规律有情。为什么这样说?
天地的规律说的很清楚:“向善的人,我护佑你,向恶的人,我惩治你“,这就叫因果规律。天地有这个规律,概括一下就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天爷不会说心疼你或者讨厌谁,没有,都一视同仁。你善你就越来越好,你恶你就越来越差。
所以圣人最后是“无为而治”,怎么样无为而治,把我们的私心去掉,把我们的心态摆平。用我们最平常的心去应对世间的万物,不专门去亲近谁,也不会专门去讨厌谁,对待所有的人都以平常心一视同仁,遇到要帮助的人,必定会去帮助。也不会去讨厌,也不会去恨,这就是圣人之志。
恢复了自己本来的道心以后才会这样做,并不是不尊重人,恰恰是最尊重人的。为什么是最尊重人的呢?最尊重善良的人,只要致良知以后,这个道一定会向着你,让你的能量越来越足,让你的地位越来越高,让你的所有都越来越顺遂。
《中庸》里有一句话:“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你的品德只要到位以后,所有的东西自然而然都会给予你。是谁给予你的呢?是老天给予你的,它虽然无情,但是有觉知,这个觉知是你只要是善,你符合我天道规律,我就这样奖赏你。
宋朝时有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马如簇,书中自有千钟粟”。大家对这句话误会比较深,很多读书人或者不读书的人都解释为:“你要好好读书,你只要当了官儿,就能挣大钱,就能娶好看的媳妇,就能坐好车,有吃不完的粮食”。这当然不是原话的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以后能够提升自己的德行修养,你的德行修养长养起来以后,所有外在的好的东西都是你德行修养的附属品。因为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
比如大舜,因为他的德行已经足够厚,足够广,所以大舜能由一个普通的农夫被推选出来做君主。也就是说当德行达到那个高位以后,这些东西都是你的附属品。
但是当我们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往往又会对这些东西不在乎。你越在乎这个东西你就越难得到,反而你的境界比这个东西的层次高的时候,这些东西它会主动追随你。但是当它追随你的时候,你又觉得没有必要去要它。
如果你以“济天下”为志向,就可能不会在乎今天吃什么,明天穿什么,我住的房子是不是太小了?当你以济天下为志向的时候,恰恰最好的东西最多,最漂亮、最了不起的东西大家都会给你送过来,但是你又觉得你不需要他。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tuó)龠(yuè)是什么?就是风箱,以前是常见之物,做饭时会用一个风箱,一拉它就能够让风加大,炉火就会越来越旺。
这个风箱虽然是空的,但是里边确实是有东西的,有什么?有风,这个风你看得见吗?看不见,但是它确实存在,这就像天道规律,这个规律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存在吗?当然存在。老子把天地比喻成一个风箱,把天道规律比喻成风箱里边的风。
我们该如何治理国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要去多说,不如守着自己的本心,守着自己的良知,去素昧而行。守着本心,守着良知,踏踏实实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印光大师经常开示的四句话:“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可以作为我们一生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什么是敦伦尽分?做子女的孝顺父母,你就是敦伦尽分,做父母的慈爱子女,也是敦伦尽分,做员工的努力把公司交给我们的任务做好,做领导的要去关爱员工,这都是敦伦尽分。
多说无益,不如踏踏实实去落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