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作者: 征途漫漫学会悦纳 | 来源:发表于2022-09-05 23:21 被阅读0次

【第2633期】《睿智情商》每日分享

孩子不自信源于父母八种行为

以下8点是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容易做错的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行为。如果不对这些行为加以避免,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0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活本该自己负责的事情完全不让孩子操心,更多的时间都用来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

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一个孩子如果什么别的事都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第2634期】《睿智情商》每日分享

孩子不自信源于父母八种行为

02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这样的孩子就很难树立自尊心。

美国一所孤儿院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定期来孤儿院给孤儿们以持续一定时间的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爱抚。结果,孤儿们每次被爱抚后都表现得较为温和。原因就是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

【第2635期】《睿智情商》每日分享

孩子不自信源于父母八种行为

03 破坏性批评孩子

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的剥夺。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他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的。反之,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今天孩子没有认真做完作业,你对他进行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你就是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击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认真,你一句话他就变成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了!

孩子的头脑中留下这样的信息:“妈妈说我是个不认真、没毅力、不爱学习的孩子。”这些对孩子人格的否定评价将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负面的心锚。

而另一方面,他会想:“我都学习了那么长时间,只玩了一会……”他会找出一大堆的理由,你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么你孩子还有救。因为这表明,他还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就好像人在打架时急了眼,不管是扫帚还是刀子,拿来就用。我们的孩子的反应也是同样道理,他不管你说的道理对错,随时准备还击。

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反正你认定我是个撒谎的孩子,那我就撒谎!”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

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经无法通过语言的方式来校正他的行为。

我们看到有多少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掉,然后又怨天尤人:“他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人呢?”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

【第2636期】《睿智情商》每日分享

孩子不自信源于父母八种行为

04“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面批评他的缺点,让他没有反驳的机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正常的。

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恶言恶语不用多,一次就够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

每个家长必须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灵也会非常敏感。孩子在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将导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无情地扼杀。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遵循“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古训。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开场合,可以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记性,才能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

这些错误做法导致的结果和家长希望的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现得行为粗鲁、粗暴无礼、轻率、目无尊长。

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觉里,自己未被尊重是因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来张狂自负的孩子,内心却并非看起来那么对自己满意,他的行为表现只是在以对自己的感觉来对待别人。

所以,家长要时刻铭记: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请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

所以,大家在教育过程中要绝对避免当众批评孩子,孩子做错事情,可以私下与孩子进行哦沟通。

【第2637期】《睿智情商》每日分享

孩子不自信源于父母八种行为

05不信任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不信任孩子的能力,所以不让他做很多事情;不信任孩子的话语,所以孩子的很多话只是狡辩。当家长怕孩子撒谎时,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甚至很多时候不倾听孩子的话语,以所谓过往的经验判断孩子是否做错了时,都是家长严重缺乏对孩子信任的表现,这也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

【第2638期】《睿智情商》每日分享

孩子不自信源于父母八种行为

06拿别的孩子比较

这里说的比较是指家长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较。

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和优秀的孩子比较会激起孩子学习成长的动力,其实不然。

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较心理。这样做不但百分之百无法达到他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和家长希望的结果正相反,会给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这种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

我们家长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较,跟自己的昨天比较。“不错,你这次的成绩比上次进步了!”

【第2639期】《睿智情商》每日分享

孩子不自信源于父母八种行为

07对孩子进行身体上的惩罚

很多家长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要知道,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伤害。

到现在,还有家长固执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体罚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孩子因为在物质上要依赖成年人,所以他无法与成年人对抗,但这决不意味孩子就会依从成年人的意志。

作为成年人,你可以用体罚和责骂的强力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加以判断,孩子不过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并不信服。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的惩罚打骂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阴影。

【第2640期】《睿智情商》每日分享

孩子不自信源于父母八种行为

08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不是你的高级玩具,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如果因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给者,所以你获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权力,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的话,你就是奴隶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隶!

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于漠视孩子尊严,这是家庭教育上家长必须时刻留心注意的“高压线”!有家长会觉得一味的顺从孩子就是好的吗?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不是,家长有对孩子的监护权,我们更清晰哪些容易让孩子受到伤害,所以有权力对孩子进行保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那种不管不顾不做引领只是强迫的模式需要被警惕,要与孩子多沟通,给孩子选择,引领孩子看到事情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后果,这个过程需要慢慢来。

【第2646期】《睿智情商》每日分享

那些“熊孩子”养成记

我们生活中总会见到一部分“好像分不清事情的对错,更不知道人与人之间是有边界的,越界就是一种侵犯”的孩子,我们会称之为是“熊孩子”。

1、孩子是怎么学会“不尊重别人”的?

说到“催婚”,一般都是七大姑八大姨的长辈围攻一个适婚年龄的小辈,甚是招年轻人反感,对于稍微有点自尊的人来说,这种催促意味着侵入和控制。27岁的朱女士就为了躲避这种过度干涉,家庭聚餐时逃离了大人桌,躲到小孩桌,没想到依旧逃不过被一群小孩“围攻”:家里的小孩儿们你一言我一语“教育”朱女士:“你为什么不找对象?”“你没有对象,为啥不和狗坐在一起?”“快30岁你还不结婚?你看把你娘气的……”本该天真可爱的孩子,满脑子“不结婚的人不如狗”“到年龄就得结婚”“结婚是为了父母”的迂腐想法,这场面真可怕。

而坐在一旁的长辈们,却带着一脸迷之微笑,仿佛在鼓励“熊孩子”们:“说得好,继续说!”孩子讨人嫌的本领从哪学的,一目了然:

其一,大人们平时“多管闲事”的唠叨让孩子耳濡目染,有样学样;

其二,也是隐藏更深的一点,这样的孩子生活中被父母长辈控制惯了,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是侵犯别人边界,觉得很正常。

【第2647期】《睿智情商》每日分享

那些“熊孩子”养成记

2、不懂尊重他人的孩子,也未曾被好好尊重过

一位读者曾经询问尹建莉老师:“如何看待‘熊孩子’?”尹建莉老师给出的答复是:“孩子的天性原本都是良善、纯洁的。如果真有一类孩子是“熊孩子”,产生原因是两个:第一是被错误评价,第二是被改造和扭曲。”

“一个孩子,如果他某方面没有匮乏感,就没有强烈的需求;如果他的心理不曾被压抑,就没有破坏欲和反抗欲。

事实是,所有真正惹人生厌的“熊孩子”都是不断被错误评价、不断被过度管制的结果。

与其责备孩子是“熊孩子”,不如从家长自身找找原因,看看家庭中是不是存在让孩子养成强烈破坏欲和反抗欲的因素。”

就比如孩子“拆家”这件事——

尊重理解孩子的人会认为这是孩子在探索尝试,在努力建立自己和世界的联结,分辨自己和外界的关系,那么就把危险隐患排除掉,随娃尝试去;

然后会发现孩子拆腻了就会去找别的乐子,根本不会没完没了地折腾。

而不理解孩子想法的人,会刻板地认为这是需要改的臭毛病,必须好好修理一顿纠正过来;

然后就发现在公共场合或是别人家,无暇管控顾及的时候,孩子逮着机会就如入无人之境,不顾他人感受,疯狂满足自己。

这种因不断被控制而界限感匮乏的孩子,通常具有两面性:

一面是无法理解、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独立空间,逐渐变成厚脸皮的“熊孩子”;

反过来,在管控者面前,这样的孩子也会习惯性放弃自己的隐私权益、独立空间,逐渐变成一个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庭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ob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