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新商业女性组织的公益分享,有幸听到Maggie的关于如何深度陪伴孩子的分享,干货太多,受益良多!
从孩子出生开始,Maggie每月都会有一篇日记。日记里面会包含了很多每一天的日记。将近八年的时间,累计育儿日记抄过了1500篇。在2015年到2017年三年的时间呢,一直坚持原创。三年的时间,原创也累计超过了80万字。一直坚持不写标题,打不写鸡汤文,不制造育儿焦虑。《深度陪伴》这本书写了上百个自己的育儿故事!
我们深度陪伴孩子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短期内好像看不到什么效果和成果。但只要我们一直用正确的方式去陪伴孩子。那么从长远来看,我们孩子的成长价值曲线是一直往上走的。
英国的心理学家阿希尔,维亚克莱尔说过的一句话。他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陪伴层次模型

听话-传统的陪伴,关注的是孩子的行为
开心-快乐的陪伴,关注的是孩子的感受
成长-深度的陪伴,关注的是孩子的动机
这是Maggie老师的原创思维陪伴层次模型,作为我,一个8个多月宝宝的妈妈,一个新手妈妈,我是希望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还是一个开心的孩子,还是一个成长的孩子呢?我想我要陪伴的是做一个深度陪伴的妈妈,我希望培养的是一个成长型快乐的有安全感的孩子

深度陪伴的目标分为三个维度
第一个目标,R-亲子关系更好更和谐
第二个目标,A-提升孩子做事的意愿,提升内驱力
第三个目标,P-提升孩子某方面的能力
Maggie老师分享中提到她创业这么忙亲子关系也很好,不需要去处理孩子内驱力的问题,因为孩子本身对学习就充满了内驱力,秘诀就是她在孩子零到六岁的期间把R和A放在了首位,也就是亲子关系和意愿放在了首位。从来不会去追求短期的能力,一定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深度陪伴rap育儿法

STEP1-R-Relationship如何拥有好的亲子关系

如何拥有一个好的亲子关系,如何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因为孩子行为的问题啊,大部分都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美国平和式教养的创始人劳拉博士说过的一句话,他说育儿的工作80%都是在跟孩子建立联结,由此可见呢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我们要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发自内心愿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用自己的需求去替代孩子的需求。

孩子需求卡
被爱和接纳的需要
平等交流的需要
被关注的需要
独立和独处的需要
权利的需要
成功和挑战的需要
技能发展的需要
特殊的情感需求

撒提亚说每个人每天都需要至少四个拥抱,因为四个拥抱是生存的根本。八个拥抱呢,就能够让我们精力更加的充沛,如果每天我们能够有12个拥抱,就可以帮助我们健康的成长。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每天对孩子家人的拥抱有没有四个。可能大部分的家庭孩子长大以后基本上是零拥抱,你呢,从今天开始,准备给你的老公,你的孩子,你的家人多少拥抱?
改善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我们可以用到三个方法。
1、满足孩子的需求
2、说出孩子的感受
3、多拥抱
“妈妈,你是坏妈妈,你走开!”
如果你是一个妈妈,你会有什么样的回应?大部分的妈妈可能是好呀,是你说要妈妈走的啊,妈妈走了……
我特别喜欢Maggie老师分享的自己如何应对的,我觉得太棒了!
乐乐:“妈妈,你是坏妈妈,你走开!”
Maggie:不论你多讨厌妈妈,妈妈都依然爱你,对你的爱一点都不会减少。你如果不要妈妈了,那妈妈就变成一团口香糖,粘在你身上,让你甩都甩不掉。
有的时候呢,他会继续用一些很恶劣的话来攻击,但是不论他怎么说,Maggie都是这样去回复乐乐,乐乐就会软下来,笑眯眯的问她。
乐乐:妈妈,你为什么甩都甩不掉呀?
Maggie:因为你是我最爱最爱的小宝贝呀。
有没有和我一样被暖到的,真的,语言太有艺术了,如何去引导真的是亲子关系的课题呀!孩子的情绪大多类似,关键看妈妈如何解读如何应对,真是应对了胡萍老师的那句话:谁娶了我,谁就拥有幸福的家庭!所以啊,以后不要怪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而是反思自己有没有真正去感受他的感受呢?
孩子背后的声音是什么呢?他其实真正想说的是,妈妈,你没有关注到我的感受,我要说一些惹你不开心的话,这样你就能够注意到我了,我渴望你的关注,我渴望母爱,我希望不管我做什么你依然爱我。
孩子任何不当的行为背后都是在呼唤爱。孩子越是带着情绪拒绝我们,越是说明他们需要我们。
抱持力。
什么叫抱持你能包吃力就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在孩子面前展示一种极强的力量感。让孩子知道,不论他们如何拒绝,我们用多么恶毒的话去伤害我们。我们依然会一如既往地爱他们。如果一个孩子拥有一个有着超强的抱持,你的妈妈,那么他将会拥有非常强大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从此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困难失败,他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我们应该多去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和情绪,学会用爱的方式回应孩子的行为。
做好第一步太重要了,因为基本上就可以解决我们80%,因为孩子产生的情绪内耗。
STEP2 A-Aspiration如何提升孩子做事的意愿

奖惩都会损害孩子的内在动机
有一群孩子呢,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以后呢,老人家就难以忍受。于是呢,他就出来给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儿钱呢,来表示我的谢意。然后孩子们就很高兴,第二天呢又来了,老人呢,就又出来了,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刚才是25美分,现在是15美分。他解释说,因为自己没有收入,所以只能少给一点。15美分好像也还可以,所以孩子闷呢,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呢,这个老人就只给了每个孩子五美分。然后孩子们就特别生气,说一天才五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啊。然后他们就向老人发誓说,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啦。
这个故事里面呢,其实老人家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为自己开心而玩的内在动机变成了外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那他通过这个操纵美分,这个外部的因素所以就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奖励会损害内在动机,当然惩罚更加会损害内在动机。
既然我们不能奖励也不能惩罚,那我们如何做才能真正的提升孩子的内在动机。让孩子自发自愿的,为了一件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愿意去做一件事情呢?
第一个方法叫做请求孩子帮助。
其实我们孩子天生就愿意自己亲自动手和参与很多的事情。因为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啊,就在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多请求孩子帮助,而不是还没有等到孩子开口就主动去帮助孩子。那么可以极大地提升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意愿。
第二个方法叫做让孩子选择,
其实都想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如果有孩子,他能够没有压力的自己去做选择。那么他自己做出的选择,一定是他发自内心真正想要的。
第三个方法叫拆解目标,降低难度。
我们很多人呢,会把鼓励和表扬弄混淆。认为鼓励就是说,孩子你好棒啊,你好厉害呀,如果一个孩子他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没有意愿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光是表扬她很棒呀,你很厉害呀。并不能增强他的意愿,因为他自己也认为自己一点儿都不厉害。那这种时候我们要怎么样做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拆解目标降低难度来鼓励孩子。
Maggie老师分享乐乐的故事
乐乐,刚开始因为不会跳绳,所以讨厌跳绳,因为他不会嘛,所以就很挫败。一直挫败,就很讨厌。那Maggie做法呢,就是先给它设置一个小目标,降低难度。
1、 假装用手跳绳20下
2、 假装用脚,手不动跳20下
3、 假装手脚一起在跳绳跳20下。
4、 用绳子跳一个
5、 连续跳3个,5个,20个,50个100个
6、 一分钟跳30个50个,70个,100个
总结一下,想要提升孩子做事情的意愿,我们有三个方法,分别是请求孩子帮助。让孩子选择拆解目标,降低难度来鼓励孩子。
STEP3-Power-如何培养孩子各项能力。

现在我们孩子们的成长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时间资源严重的稀缺。每一个妈妈呢,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多学一点儿东西,在未来呢,更有竞争力。那市面上的培训班琳琅满目,几百种,上千种,我们哪里学的玩呢?所以很多妈妈们就特别的焦虑,因为看到别人家孩子在学的东西,自己家孩子没有,就想给自家孩子报。可是呢,自己家孩子兴趣班已经好几个了,再报吧,好像又时间不够。心里面呢,就很纠结。这种情况如何来抉择呢?
1.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是哈佛大学的认知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呢,我们每个人的智能都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你看孩子呢,都可能会在其中几个方面啊,或者一个方面尤其的突出。那我给大家看一下啊,这八个智能分别是什么?看一下,有语言智能人际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还有空间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类型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Maggie是怎么培养乐乐的呢?
A人际智能
乐乐特别喜欢做美食,他会自己去制定目标,然后分拆,看看需要做些什么找谁帮忙啊,准备什么原材料?妈妈准备好以后呢,他就会找奶奶去帮忙切葱姜蒜,然后找妈妈帮忙做。那这些组织协调的事儿呢,其实就是在锻炼他的人际智能。带孩子跟小朋友玩,引导孩子如何解决社交的冲突。如何跟其他小朋友合作?也是锻炼社交和人际智能
B、空间智能
搭乐高磁力片,画画,看地图
C、内省智能
每天睡前都会带孩子对当天的事情做一个复盘和反思。然后帮他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我们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分析自己的长处是什么呀?短处是什么呀?这些都是在锻炼内心的智能。
D、语言智能
大量的阅读,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锻炼孩子的语言智能。当然,我们平时跟孩子说话,讲故事,认字。学演讲,这些都是在锻炼孩子的语言智能,
E、运动智能
全家keep,平板支撑啊,练武术啊, 带孩子去换户外的话哦,可比如说攀爬跑跳啊踢球啊。走平衡木啊。这些东西可以锻炼我们的这个大肌肉运动,那如果比如说我们用这个剪刀啊,剪纸啊,做手工啊。这就可以锻炼到我们的小肌肉的运动智能。
F、音乐智能
每天带孩子在家里面听一些自己喜欢听的音乐,跟着一起唱。我们家孩子每天都会做这些事情,然后还会自己在家里面练扬琴。那这些呢,就是在锻炼他的音乐智能,我
G自然观察智能
浇花,观察大自然
H数理逻辑智能
桌游,扑克牌
2.启发式提问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当中多用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去自己孩子多思考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3.鼓励失败。
培养孩子能力的过程当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孩子做不好,很气馁。然后妈妈呢,也很挫败,有时候呢,就变成两个人都情绪升级。我们应该鼓励失败。
坚持飞轮效应。
我们深度陪伴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样的。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花了很多的心思,很多的力气去深度陪伴他们,但是效果呈现的特别特别的慢。那孩子呢,可能依然会无理取闹,依然会发脾气,依然会不讲道理。这个呢,其实是孩子小的时候大脑结构决定的,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理性思维比较欠缺吗?更多的是他的感性的部分在主导他的行为。
只要你一直这样去做,一直去转动你的飞飞轮,反复的去转动,从放弃。那等到孩子六岁以后,你就会发现,飞轮他就快速转动起来了。不论是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还是跟我们的关系,还是学习的意愿,还是探索的精神等等,都会让你刮目相看。这个时候,轮子飞速转动起来。其实是因为我们经历了前面很费劲,很慢反复的一个过程。所以今天的慢,就是为了明天的快。
Q1: 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就是母亲的成功吗?
A:首先我认为母亲的成功和孩子的成功没有一个必然的联系的,因为我们都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那对于母亲来说,我觉得。他的成功要问他自己。那我认为的,比如说我是一个母亲,我认为我的成功就是我希望在我老了以后,再回顾我一生,我希望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我的答案其实很幸运的,在我30多岁就找到了。就是我希望在我老了以后我在赋能妈妈成长,这个事业上面真的去做了很多很多真正的落地的,去赋能中国妈妈成长的事情。有一天呢,我们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可能都会有人说啊,我因为有一天在快乐妈妈大本营而成长。
那对于孩子来说,我认为如果我让我的孩子这一辈子都感受到妈妈是无条件爱他的。并且在她长大以后,她真的能够带着满满的安全感。走出家门去探索世界,并且遇到任何的问题,不论是。遇到问题好遇到他的人生成功也好,它都能够淡然处之。我觉得这个就是我在养育孩子这块儿的成功,所以说孩子只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他必须是我的一部分吗?我是他的母亲,我们是没有办法割裂的这个血缘,但是他不是一个等同的关系,我是这么看待的。
成功的孩子的定义,其实要看每个人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他对成功的孩子的定义也不一样。比如说我,我对一个成功的孩子的定义就是,首先他必须有满满的安全感。她真的是从小就感受到这种无条件的爱。这个是最最关键的。那么接下来就是她要找到她自己热爱的事情,并且从小就围绕自己热爱的事情去努力。对吧,不论他现在是小还是大,就像我家孩子现在就想当一个厨师,我觉得我就支持他。那总有一天,它会找到他真正热爱的事情。那么这些我觉得。他自己能做自己喜欢的,然后又很幸福,就是它的成功,就每个妈妈对这个成功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
Q2:问题 二胎时代,大宝二宝如何衡量,顾得老大顾不上老二,在二者中总是无法平衡
A:第二个问题,关于二胎的问题,我觉得也问的特别好,因为现在我们二胎时代吗?我是这么看的,首先就是。你觉得无法平衡,是时间上无法平衡,还是你在爱的给予上这个多少无法平衡。我觉得这两者呢,其实有一个方法去解决,就是你有没有把家里面的爸爸。纳入到这个你的这个养鱼体系里面来,还是把爸爸孤立在外。因为其实我们在家里面。真的,我们很难做到,就是我们对两个孩子的时间完全50%百分之五十或者对两个孩子的爱。真的就像天平一样,一分一两不少一两不多,这个是真的很难,因为我们每个人很难免。因为自己的性格的原因,或者因为孩子的性格原因,对某些孩子可能。觉得更容易带一些,或者另一个孩子更难带一些,这个是没法避免的。
妈妈养娃,一定不要孤军作战,一定要团队作战。全家人都变成自己的资源。
Q3: 想问一下老师怎么知道孩子情绪背后真实的想法呢?
A:用想要知道任何一个人情绪背后真实的想法,其实是最难的,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时候,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就需要多去挖一些孩子呢,可能相对好一些,如果你小的时候没有走太偏的话,如果你走得太偏,有时候孩子可能习惯性的讨好哇。习惯性的一些行为模式啊,它就忘记了他背后真实的想法就是一个惯性。一听到什么就发脾气,一看到什么就发脾气,他根本没有思考,所以你问他的时候他也是蒙的。
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需求卡片。如果你不知道,就一个一个去核对。最底层的就是我们从这个马斯洛这个需求最底层的一定是爱和安全感。就是孩子对爱的感知,对安全感的需要有没有满足?这个是最底层的,如果这款没有满足,那这块儿一定是最大最深的因素。后面其他东西反而不是那么深,但如果说这块儿得到了满足,我们就可以一个层级一个层级的去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