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拿到采铜老师这本书,,非常的有温度。序言里写到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提到了有妈妈气息的老房子的时钟,让我感受到我的小时候的童年,也是这个样子的。时间之尺,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要求我们活在当下,想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提出积极过去视角、消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未来视角、宿命论视角。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提出,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在内心具有一种“延伸的当下感”,既可以“从当下老审视过去”,也可以“是未来存在于当下”,他应忽悠囊括“过去”和“未来”的包容性。
对五年后的自己提问。我想了想,五年时间,我做了什么。13年12月我正式来到现在的单位,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还有什么计划,只是知道要和同事领导们搞好关系,我不展示自己,只是默默无闻的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回顾这五年来,我基本没取得什么巨大的进步,只是在一步步走着自己的路,小有点成就。心理学家把未来分为“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而“五年”恰巧是一个典型的远期未来的长度。它让我们用情境化、巨象化的方式构想远期未来,把时间拉近到眼前,使未来鲜活生动起来,这就有利于从实施的角度去具体设计实现未来的方式。要近期未来与远期未来平衡,不冲突。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多读经典,多寻求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好好走自己的路。
时间管理让我们越来越快,但工作要快,生活要慢,。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业余爱好。事业与生活的秘诀,无外乎就是处理好时间的“快”与“慢”,“深”与“浅”。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以人生的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你内心渴望的究竟是什么,格局为何,“目标”、“眼界”、“信念”这三个维度来看。发现人生更多的可能选项。在新的思维框架中,探寻新的可能。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如皋选择太多,应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做评估。聆听内心的声音是主观性强的选择。不管做了什么选择,你的东西就是你的东西,永远不会变。
即刻行动,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的更好。现在就好最好的时机。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情,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不要等待时机,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送一句流行的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所以,即刻行动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一条行动法测。
“精益创业”是当前互联网创业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精益创业”中有个关键概念叫“最小化可行产品”。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一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产品不是过程,是结果;产品不是素材,是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产品不是锁在保险柜,而是被人使用和检验;产品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创造正向价值,使人受益;产品也是一种媒介。成熟心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能不偏不倚地、公正地对待自己和其他人的意见,既不固步自封,也不附和盲从。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
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学习,应该以学习者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引导着我们去探求答案。去事物内部解码,我们可以发现事物深厚的内涵,有机会掌握其中精巧细微的技法,不断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迈向这个终点的路与桥。有意识地分析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潜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的迁移、印证、互补、获得启发,甚至生成新的思想或者发现。
思维依赖于工作记忆,通过将思维外显为图像,给与思维更多的探索空间,也能进一步推动思考的进行。把时间主要投放在一个领域,以捕捉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实现个人才能的最大化。不断给自己挑战,在挑战中获得才能的提升与飞跃。
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独特知识资产。在理论与现实的充分联结中,一步步地构筑自己的独特知识回头经验体系。根据内心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道理。
大道理都懂,最重要的是行动及实践。希望里面的道理及思想我能一一参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