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人生百味
胡赳赳讲《论孤独》

胡赳赳讲《论孤独》

作者: 妮妮小阿狸 | 来源:发表于2023-12-20 21:58 被阅读0次

    我们很难给孤独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却能在很多生活场景中真切地感受到孤独的存在,比如深夜里阳台上独自一人的身影、穿越在人潮中一无所有的失意感受、一个人披荆斩棘奋不顾身时的勇敢和疲惫笑容……

    哲学家说“孤独是生存的本质”,文学家也喜欢在作品中谈论孤独。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你可能不了解他,但他有一本诗集前些年在中国非常火爆,名字叫做《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他把孤独比喻为花园,有几分意境美感了。

    中国武侠小说作家古龙先生有一句妙语,他说:“我感到寂寞,于是走到人群中去,此时却倍感孤独”,正是这样,我们似乎永远无法解决孤独这个问题,尤其是当你越想摆脱它,越觉得空虚落魄。


    孤独可能来自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注定了从此以独立的肉体和灵魂去探索这个陌生又庞大的宇宙。这样的注定令人孤独,但也令人逐渐心平气和,因为既然是注定,那么一切都有命定的来处和归处,你不需要害怕什么,更无需害怕孤独。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在《秋日》这首诗中,也找到一个不再害怕孤独的方法,他说:“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孤独的文人们确实如此,他们选择了读书、写长长的信,和孤独永远在一起。

    既然孤独无法避免,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孤独?

    一、与孤独和解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一个词叫做“孤境独照”,指的就是天地万物与我一体,比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中国的山水画里也大都有这层境界。

    参透“孤境独照”的妙义,从孤独绝望的境遇中找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否极泰来、柳暗花明、生生不息的精神规律,让自己安心,度化自己,也可度化世界。孤独,就这样带来了圆满。

    不过,比起孤独,更重要的事情是独处。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孤独”是一个形容词,说到底是难以描绘和把握的,我们能把握的是“独处”,因为“独处”是一个动词,是诚实面对自我的时刻。

    现代人正在丧失独处的能力。很多人有这样一个误区,觉得独处是因为被别人忽略了。其实正好相反,独处意味着你学会了尊重自己:

    因为在人群中你不得不用群体的标准衡量自己,用集体的思维代替自己的判断,追求被别人重视的价值感,而独处帮助我们诚实地面对自我,清醒地反省自己,与自己沟通。

    独处时,人才是完整的,或者说才能去发现自己不完整的地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深陷于情感的纠葛、心理上的冲突,不会被生活里鸡毛蒜皮的琐事困住了脚步。

    独处时我们的人性得到了修复,人的机体有时间清理自己,老话叫作“宝剑用后急需磨”。

    一个人独处的时间越长,就越能自我完善,越能体验到内在的丰富。


    独处与中国哲学里的两个概念有关,一是“慎独”,二是“静观”。

    意思就是独处时自觉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安静下来用心去体察事物。这是咱们中国人的大智慧,更是现代中国人不能丢的好品质。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也知道独处很好,但是我就是做不到,怎么办?”。

    其实这很正常。独处并不是找个没有人的地方把自己关起来。

    独处需要真正做到内心的宁静,你可以悠然自得地一个人去大街小巷散步,或者是静静地观察熟悉的场景有了什么微妙的变化,甚至排队买东西时,在脑海中构想出这里一天发生的故事。


    一开始你可能会不太适应,觉得这很无聊,但是创造力正是从适应无聊开始的,你只需要持续训练自己,就会发现,原来之前那么多没注意到的事物都在闪闪发光:

    楼下那朵月季花的姿态与昨日不同、今天的雨比上一次的雨多带来些凉意、夜晚的到来比昨天提前了几分钟。

    事物在向我们袒露自己,我们也离事物的本质更近,那些自动呈现的、清澈动人的万事万物,都将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这多么美妙。你可以就此去体察人情与世事百态,从参与者变成旁观者,成为那个洞若观火的人。

    二、独处时的思考

    训练自己真正地学会独处,确实需要一些时间和精力,但相信我,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一本科普畅销书叫《趣味生活简史》,获得了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最佳科学著作奖。它的作者布莱森说,他就是因为独处,才有了写作这本书的想法。

    人在独处时,思维会变得非常活跃,对世界的好奇心也会变得旺盛起来,从而让我们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探索世界的方式。

    比如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人可以被制约吗?或者说人的存在有边界吗?叔本华说“得不到,因而痛苦;得到了,因而空虚”。

    佛家说,婆娑世界中,人性的消长总是在一半一半之间。食物,你多吃一口,他人便少吃一口。

    你心藏大恶,别人便止于至善。你广宴宾朋,他处有人在饿死。你点着长明灯,煤矿也在塌方。世间万物,此消彼长,看不见的轮转世界,是我们都逃不脱的。

    三、读书是最好的独处方式

    如果你暂时无法静心思考,你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读书。

    金克木先生写过一本书叫《书读完了》,我初见此书时,倒吸一口冷气,认为狂妄,书怎么会读完呢?但看完之后,觉得言之有理。书是可以读完的,假若按照经典著作的要求。

    卡夫卡说“我没必要去世界上走动,我只需要安静地坐在书桌前,世界会聚拢来在我面前扭动”。我们读一些书,明白一些道理,心中就会升起一些信心、一种信念,感受到一些喜悦。

    王小波说人生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我们的活力会随着肉体和精神的衰老而渐渐丧失,此时,“好奇心”不再能驱动我们去探索世界。但阅读可以。

    因为知识是好的,因为知识是求真的。因为知识不是单一和封闭的,而是多元化的,可以保证我们交流与思辨。

    如果一辈子只让你读一本书,并不让你阅读别的书,那这本书千万不要读,那是魔鬼。

    我们说“知识是好的”,是因为它来自于自我寻找,来自于不害怕走弯路,读那么一些没用的书,它不是外界强加的意志,而是我们对自己的塑形,可以内化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四、孤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学会独处,是现代人尊重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必要途径。

    独处时,人的思维非常活跃,能对世界产生好奇心,推动我们形成自己观点和探索世界的方式。

    独处时最好的方式是阅读,知识是求真求善的、是最好的东西。

    我很喜欢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

    “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在于多长的时间以及在怎样的层次上,他能够甘于寂寞,而无需他人理解。能够毕生忍受孤独的人,能够在孤独中确立永恒之意义的人,距离动物性最远。”

    我想用这句话与你共勉,祝我们都能在孤独中成为更好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胡赳赳讲《论孤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zz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