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作,总有“常恨言语浅”的感觉,不仅文思枯竭,甚至觉得写出的每句话都无法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意思。
感觉应该是到了瓶颈期……
昨天的文章写了一半,今天依然没想好另一半合适的结构,暂且搁置,就来说说“常恨言语浅”这句诗的来历吧。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这是刘禹锡的《视刀环歌》。
“视刀环”一词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都与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关系不错,希望能把李陵召回汉朝。于是派遣任立政等三人到了匈奴。匈奴单于设酒招待汉使者,李陵、卫律都在座。立政他们看到李陵,却没有机会私下交谈,于是就给李陵使眼色,“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也就是几次自已抚摩把玩自己的刀环,握自己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可以归还汉朝了。“环”谐音“还”,握脚表示走路离开。因为刀环在大刀头部,所以古人常以“大刀头”作为“还”字的隐语。
那么刘禹锡这诗大致是想要思念的人回还的意思了。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两句诗,实际上道出了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状况,即语言常常并不能准确地来表达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像我现在,总觉得自己写的东西词不达意,表现力有点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这两句是说如今四目相对,含情脉脉,用眼神来交流彼此心中的万千思绪。
结合题目和诗句,此诗可能写的是爱情,即相爱双方将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希望彼此能早日回还团聚。
但这首诗没有具体的写作情景,所以它表达的意思可能也不局限于爱情,或许也暗含了诗人自身的某些遭遇。
我读这首诗的感受就是不知道他在写什么,立刻就体会到了“常恨言语浅”的具体感受:果然就连诗歌也不能完全表达清晰刘禹锡此时此刻的心境。
就像我最近,其实也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在写什么,书面语言总是无法表达我想要表达的。
而我和刘禹锡的区别是,他可以是有意地把心中深意内敛于诗句,以创造蕴藉的诗意,而我,确实只是自身“言语浅”罢了。
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就曾说:“语言文字为人生日用之所必须,著书立说尤寓托焉而不得须臾离者也。顾求全责善,啧有烦言。作者每病其传情、说理、状物、述事,未能无欠无余,恰如人意中之所欲出。务致密则苦其粗疏,钩深赜又嫌其浮泛;怪其粘着欠灵活者有之,恶其暧昧不清明者有之。立言之人句斟字酌、慎择精研,而受言之人往往不获尽解,且易曲解而滋误解。”
翻译成人话:表达真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