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疫情期间,人人都在家隔离,铺天盖地地各路消息扑面而来,不知真假。那时候的我选择关注了《人民日报》等大型媒体,就是那时候,我认识了的张文宏医生。从他的访谈中发现,他不从大流,不攀附也不讨好,有着不屑献媚的风骨。他是个说真话,说实话的医生,他专业技术过硬,防疫手段高明,在人心惶惶的疫情时代,他的出现显得格外珍贵。后来张文宏医生被上海网友们亲切地称呼为“张爸”,他就像疫情时代里劳力、操心、不厌其烦提醒着大家的大家长。
于是,他火了。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说的话被疯狂转发和点赞,甚至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有关他以前的各种视频被翻看。但在他火了的同时,也有网友预言:“张爸太红,将来一定会遭遇各种质疑和网暴,届时请大家一定保护好他。”是的,这届网友们吃“瓜”吃的多了,也大致能预知后事如何,他们再也不愿做被舆论利用的枪口。
果然,在国内疫情稍微告一段落的时候,张爸在表达一些观点后,就立刻有网友出来质疑或指责,声音五花八门。甚至最近出现的“张文宏论文抄袭事件”,在舆论的浪潮里翻起了巨大的浪花。但是,在有人质疑,有人责骂的同时,也有网友去自行搜索张爸的论文进行“相似度比对”,最后给出了比对结果。这个结果,在后来的复旦大学的通报中得到了印证:在张爸的论文里,“高度相似”的是论文的综述部分,虽然存在写作的不规范,但并不影响张爸论文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
虽然张爸的论文事件经得起质疑,也打了起事者的脸,但是张爸的瓜不能白吃!我在思索这一事件的过程中,联想到近年在互联网中各种舆论操纵事件的现象,发现这类事件一般分为三方:陈述方,被陈述方和互联网观众。
陈述方就是爆料出来的一方,是卖瓜的人。
一般他们会爆出被陈述方的“惊天事件”,在陈述过程中会着重描写有利于自己的部分,隐藏起不利于自己的那部分,从而达到自己爆料的目的。在这部分目的里,有质疑或抹黑被陈述方的目的,也有利用舆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私欲的目的,甚至有为了给其公共他事件做火力转移的目的等等。在爆料中被隐藏起的那部分,就是后期事件中会发生反转的关键。
被陈述方普遍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知名度的,被爆出的料就是瓜本瓜。
当他们面对被爆料后的质疑时,经得起质疑的人最后反而会获得大众的信任,得到更大的社会地位和更高的知名度。就比如张文宏医生,他的沉默就如同告诉我:“你撕归你撕,反正我身正不怕影子斜,我甚至都不屑解释”。而私德有亏经不起质疑的人,则会加快悬在头顶上的剑的斩落。在经历这一过程时,也有的人无法面对公众的质疑和审视,会痛苦万分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有甚者会轻生。但也有人奉行“天黑好赶路”。他们在面对外界的各种声音时,先在自身上下功夫,反思总结、改正和学习,让自己得到成长。而面对无稽之谈,只会一笑置之不受影响。选择如何面对,也是个人的修养功夫了。
最后说说互联网观众这一方,这是最大的群体,也就是吃瓜的人们。
这是个复杂的团体,是个不小心就会被利用去伤害别人的团体。这个团体里,有很多不分青红皂白的键盘侠,他们听信片面之词后随意做出结论。有的键盘侠是占据互联网的舞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有的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做道德绑架。他们抬抬手根据心情点赞、评论和转发,他们被陈述方任意控制和操纵,他们面对事件的反转时会断章取义地变换原则和态度,他们是网络暴力的主力军。键盘侠中的“侠”字,就这样被玷污了。
相反,那些越来越多的理智的网友们,他们用理性的独立思考代替了主观判断,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事实经过,再中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他们不盲目跟风,不随意更改自己的原则,也不会草率站队,更不会助长网络暴力事件。他们才配得上“侠”这个字。
看,互联网是个多神奇的地方。既脱离不了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人,又似乎是个法外之地。虽然国家的法律在慢慢完善,但法律也只是道德的基准线而已。键盘侠出现的本质,正是在现实生活中被观念绑架、不辨是非又没有原则的人们。比如他们被欺负时没有胆量还手,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只能安慰自己:“暴力解决不了问题。”“算了吧,何必和傻子计较。”他们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在羡慕那些真善美的同时,又自惭形秽。他们也不敢在现实生活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观点,他们害怕自己的特立独行遭到其他人的歧视和厌恶,于是逐渐地从了大流隐藏了真实的自己。
可是隐藏的部分终会在特定的环境中显现。比如独处的时候,比如无人知晓自己真实身份的地方,比如不用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的环境,而互联网就成为了最佳之地。这里只有注册名和任意的头像,这里能随时出现也可以任意消失,这里不用担心亲戚朋友同学邻居的意见和指指点点,这里可以展现全部真实的自己,无论是好的部分还是人性最丑恶的部分。这里有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自由”。
虽然,“真实的表达”有助于认识真实的自己。但是互联网不该成为“迁怒、发泄、伤害其他人的工具”。虽然“自由”难得,但是不能只吃着自由的红利,却不承担为了自由而付出的道德上的自律。
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大学》中,有这么一段话我非常喜欢:“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yan三声)其不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译文:小人在他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做坏事,无所不为,见到君子便藏藏躲躲地掩盖他的坏处,彰显他的善良。可是别人看来,看到他的坏处如同看见他的肺腑一样清清楚楚,这样掩饰,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一个人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于外的。所以君子致力于自修,特别慎重在一个人独处,所行所为没有别人知道的时候。曾子说:“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就像有十只眼睛在注视着自己,十只手在指着自己,这是多么严峻而可畏!”
君子慎独。所以,道德的修养是无时无刻都要进行的,是思想与行为一致的,是内外在一致的,是在变换的环境中始终如一的。
我们现在做这样一个假设。
如果把道德修养放在陈述方,那么他们在阐述事实时就会清晰全面,不避重就轻。不会只说有利于己方的话去利用舆论,利用网友满足自己的私欲。
如果把道德修养放在被陈述方,被陈述方就会成为大众的榜样,成为真正的名人,社会地位会非常稳固。如偶遇被攻击,也能经得起质疑。如经不起质疑,也会把攻击当成是免费的建议,去认真的反思和修正。
如果把道德修养放在互联网观众一方,他们就会清醒而不被利用。他们也会在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中统一道德标准。遇事时,他们能够先真实地面对自己所有的想法,再站在中正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想法,最后用道德的标准去做是非善恶的判断,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就不会对别人和自己造成伤害。
面对近期对娱乐圈整顿的各种新闻,在我看来,其实是国家在给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我们吃的这些瓜也在提醒我们:无论是自己还是我们的下一代,在胜任任何一个角色之前,先做好一个“人”,才是重中之重。
文字 | 配图 | 可可
思想指导老师 | 王碁(qi)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