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家人准备去泰国游玩。
提前一个月,我在网上找了些学习资料,然后尝试学泰语。
女儿觉得很好玩,跑过来跟我一起学习。
老婆则不以为然:“学泰语,哪有必要?有那时间,不如多看些攻略资料!”
但是,我和女儿还是学习得兴高采烈,根本停不下来。
后来到了泰国,发现学到的泰语,能用到的地方确实很少,主要使用的都是手势语、英语。
原因当然是我们的水平太低,只会十来个句子,几十个单词,很多意思表达不出来。好不容易可以用泰语表达,说出去,然后别人用泰语回过来。一下就傻眼了,对方说得太快,根本听不懂。
能用的,主要还是几句招呼语、问候语。招呼打过去,别人用相同的招呼语回过来,很亲切。
其他能听懂的,就是在机场,听播音员报航班号的泰语数字,因为说得慢,数字与数字之间还有停顿。
虽然用不上,但并不影响我和女儿对泰语学习的热情。即使在泰国,即使已经知道用不上,每天我们仍然在手机上找些泰语单词和句子来学习。
从泰国回来后,女儿时常还在念叨几句泰语,或在数数时用泰语。
我和女儿都觉得,学泰语,跟用不用得上,是两回事,泰语很好听,说起来就像在唱歌一样,而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
-2-
很多人不解,你们为什么要学泰语呢?
不用学泰语的理由很多:用的机会少、学起来很难、很花时间、最终多半学不会。
学泰语的理由呢?几乎没有!
我和女儿学泰语,并没计划:该怎么去学,也没目标:一定要学会,甚至在一通乱学的同时,我们也明白,多半学不会,多半用不着。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呢?还学得那么兴趣盎然呢?
龙应台曾分享过这样的经历:她和儿子说中文,丈夫和儿子说德语,她和丈夫则用英语交谈。她一直以为儿子不会英语,直到有天儿子指着一个东西说,look,她才知道,儿子英语也听得懂。
对于小孩子,只要环境中存在的知识,就会克制不住自己,就会不知不觉地去学习。
但后来随着成长,很多学习的大门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关闭。上了大学,宿舍里有两个同学,天天用粤语交谈,我们还学得会粤语吗?学习?不冲上去打他们一顿就算好的!
通过学习泰语,我想让女儿对未知的东西,始终保持关注和兴趣,某些学习的大门,晚一点关闭,甚至不关闭。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语言是多元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记得我刚学英语时,学到 what’s your name? 什么是你的名字?英语和汉语的词序完全倒置,英国人,你们这样说话,不别扭吗?
别人并不别扭,只是我自己坐井观天,思维狭窄而已。
这次接触泰语,又发现一个很别扭的地方,在泰语中,形容词常常放在名词后面,“黄色的车”,被说成“车黄色”,“水房(厕所)”,被说成“房水”。
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我们严格遵守的语法规则,其实只是一种人为的习惯而已,它既不必要,也不唯一。
不排斥,去学习,我们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的多元,才能拥抱这个世界的多元。
对于成人来说,这个世界上很多知识,虽然存在,但已经不会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其实也存在一些学习的机会,甚至冲动,但我们马上会用“没有用”、“花时间”、“太难”作为理由,把自己劝退。
慢慢地,我们划定了涉足的知识疆界,封闭了自己,对疆界以外的知识,失去了好奇。
但我们也时常羡慕那些什么都敢学的人,羡慕他们的“无所畏惧”!
当我们用“无所畏惧”来形容那些什么都敢学的人时,才发现原来自己,对很多知识,内心有一种恐惧。担心学不会而恐惧,担心无知而恐惧,因恐惧而更不敢涉足。
每个人都能力有限、时间有限,在对知识的学习中,最终都会止步于某个边界。但我希望,这个边界,是尝试和探索之后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在恐惧之下的自我封闭。就像不少人,生活在自己无趣的世界里,有大把的时间,不知怎么打发,却对外面世界的有趣,视而不见。
所以我带着女儿学泰语,是希望她对任何知识都能无所畏惧,是想让她领略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是想让她明白:学习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唉,越说越激动,有点上纲上线了,其实就是无聊找乐子学得玩而已嘛!)
-3-
通过这次学泰语的经历,我们也有一些领悟。
女儿也在总结,在泰国,她对我说:“爸爸,你发现没有,我们学的好多东西,根本就用不上。”
然后她举例:比如颜色,滤恩(黄),发(蓝);比如动物,素娜(狗),咩儿(猫),骂(马);甚至像普印(女人),普奇唉(男人),都很难用到。
最后她说:“我们花太多时间学这些,下次来,就知道该学什么了。”
我呢,也在想,自己以前初中才学英语,一开始就在学字母怎么写,发音怎么发。这次学泰语,我把字母写法和发音找出来后,发现学起来会很难。
如果一定要学这些,我和女儿肯定会放弃,不再学泰语了。
所以,我们学单词,学句子,学对话,只是听和说,尽管学得有些四不象,但整个学习过程非常欢乐。
这其实跟小孩学母语是一样的,最初几年时间,小孩都只会听和说,但汉字怎么写和认,很晚才启蒙,拼音的学习,就更晚了。
现在女儿学英语,也是如此,我们根本没管什么字母的写法以及音标,只有听和说。她听的内容,各种动画剧和动画电影,单词量应该有好几千,她能说出来的单词,或我们说出来她知道意思的单词,至少也有好几百。
我又开始设想:如果学校里学英语,最初一两年,也只有听和说,会怎么样呢?
抛开读和写,学习起来会陡然轻松好多倍,趣味性也会大增,学到的东西——听和说——也更实用。说实话,语言最初的使用,以及最大的应用场景,不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口头交流吗?
这样学,哑巴英语肯定被杜绝了。当学生会说一定量的单词和句子以后,英语也就入了门,再训练读与写,会更轻松,学生也不会对英语有那么多的排斥心理。
不过,离开了读与写,怎么来考试啊?在学校里,学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考试么?
没有试卷,确实很难得到一个客观的分数,来证明这个学生和其他人比,是好还是差。我们最多让学生说一段话,或表演一段对话,然后给一个“通过”或“不通过”的评语。
但这样做,似乎更加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只要学生最终的英语水平会更高,在最初,把试卷测试推迟一两年,又有何妨呢?(前一两年,对读和认,也可以接触和熏陶,但不作要求和测试)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噫语罢了。
目前,在小学阶段,就有很多英语很好也喜欢英语的学生,其实,大多数这类学生,都是因为父母用了这种只有听和说的方法,提前几年给孩子启了蒙。
外语学习,任何人都学得会。只有一种情况学不会,那就是学习者对学习既无兴趣,又无信心。毁兴趣、伤信心这事,我们大家都很在行!
下一次去泰国,也许我会提前悄悄学习字母怎样写,音标怎样读,然后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有没有什么有趣点,再和女儿一起学习。
往期精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