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查考《使徒行传》第二章时,逐渐有些关于读经的感慨,本写在该章的阅读笔记中,但感觉有独立成篇的价值,于是作成此文,也作为《使徒行传》阅读笔记的系列之一,继续归纳“门徒守则”。之所以要探讨在读经中运用“精益管理”的思想,要从圣经的博大精深说起。
一、圣经的海洋
![](https://img.haomeiwen.com/i325605/161e5207f6bd7b5f.jpg)
第一章查经时,主要阅读的注释材料是“微读圣经”APP里的《精读本圣经注释》,并根据其中提及的部分信息及引发的兴趣进一步在书籍和互联网中搜集资料,已感觉十分丰富。这次查第二章,扩大了参考范围,在这个查经资料大全网站:http://www.godcom.net/chajing/ 中有非常全面的分卷及分章查经资料、分类及主题式查经数据(顺便提及,各种版本的圣经也可以在这里找到:http://www.godcom.net/) ,其中可供参考的查经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圣经背景注释》
-《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
-《丁道尔圣经注释》
-《每日研经丛书》
-《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圣经串珠注释》
-《新旧约辅读》
-《中文圣经注释》
-《精读本圣经注释》(这就将微读圣经里的查经材料也覆盖了)
-《丰盛生命研读本》
-《马唐纳注释》
-《贾玉铭要义》
-《圣经难题汇编》(艾基新)
-《新约圣经难题》(苏佐扬)
-《圣经注解》(黄迦勒)
-《摩根解经丛书》(本来还特地到亚马逊邮购了纸质版的《摩根解经丛书·使徒行传》,这下翻阅并摘抄纸质书籍的时间和资金也可以省下了)
-《启导本圣经注释》
-《灵修版圣经注释》
-《田雅各要义》
-《雷历研读本圣经》
-《圣灵的水流》(史伯诚)
-《初期教会的型态──使徒行传》(戴绍曾)
-《初期教会的型态──使徒行传(续)》(戴绍曾)
-《使徒行传读经札记》(王国显)
-《在患难中成长──从使徒行传看教会如何长于忧患》(刘锐光)
-《使徒行传的信息》(鲍会园)
-《使徒行传略解》(艾德理)
这只是目录,而且只是针对《使徒行传》第二章可以查考的信息,像其他主题类的查经,比如本章提及的“圣灵”的相关信息,又另有浩如烟海的查经资料可供学习参考。每条目录下,又有子目录,仅就《使徒行传》第二章而言,我翻阅了一下购得的纸质版《摩根解经丛书·使徒行传》,就发现“解经王子”摩根洋洋洒洒就此一章经文写下了五十多页的精致论述。不得不再次感慨,圣经真是博大精深,短短一章的内容,单单浏览的话可能几分钟就看完了,但若想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信息,单单是读一遍部分先贤的注疏就得耗费数月之久,更不要提还有许多不限于一章一节、站在神学高度或生命角度的研读书籍及相关论文可以很方便地从互联网上购买或下载,令人颇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之叹。
门徒守则008:存谦卑受教的心,重视主内先贤成果的继承和运用。
二、航海利器——“精益思维”
丰富的查经资料如同汪洋大海,若运用得法,我们就可以借助其力而更加顺利地航行至彼岸,去发掘经文中埋藏着的无尽宝藏;然而若运用得不好,则很容易被其所淹没,迷失方向,或是面对如同滚滚巨浪的浩繁资料倍受打击,感觉进度缓慢而查不下去,反而耽误了读经。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借鉴“精益管理”的思想。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精益管理”的相关内涵。
精益管理,源自于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是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维” (Lean Thinking)。“精益思维”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
精益管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程度。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很多,常见的有:
- 错误——提供有缺陷的产品或不满意的服务;
- 积压——因无需求造成的积压和多余的库存;
- 过度加工——实际上不需要的加工和程序;
- 多余搬运——不必要的物品移动;
- 等候——因生产活动的上游不能按时交货或提供服务而等候;
- 多余的运动——人员在工作中不必要的动作;
- 提供顾客并不需要的服务和产品。
努力消除这些浪费现象是精益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
![](https://img.haomeiwen.com/i325605/4f0464ac5b2e35f6.jpg)
今年九月,仰望教会首次话语执事培训时,Bruce弟兄即提出了教会中的“精益管理”概念,指出按照“精益”的思想,凡是不能有效实现市场价值的产品,哪怕做得再好、再精致,都是对资源的浪费、产出的“废品”(waste),同理,教会活动办得再火热,诗班唱诗再动听,讲道再有感染力,如果不能塑造更多的真正跟随耶稣基督的门徒,也都是一种浪费,因为没有真正的果效。最近在圣经的研读中,慢慢体会到,“精益思维”对于我们更好地读经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如上所言,手头查经的材料真可谓浩如烟海,大有被淹没其中而找不到方向的感觉,但如果将“精益”的思想引入,认识到个人以灵修为目的的读经是为了我们生命的改变,而不是追求学术上的积累,那么我们在查考时就会更有目的性,更能感觉到查经的果效,这些材料也才能成为我们的助益而不是缠累。这点并不是否认学术的价值,相反,没有学术的研讨和考证就没有基础材料的丰富以及真理的进一步深入和明辨,从而助力我们的灵修和对神的认识,因此学术的积累是非常有益的;但此处所关注的是我们作为“灵修”读经的场景,自然要更多地关注于真实生命的改变,具体到生活细节的有益变化,而不是停留在文字、学术和思想。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序》中借用程颐的两句话,阐述了自己对于读书的一些想法,第一句是: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第二句是: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读《圣经》也是这样。读来读去,如果光是记住了一些地名人名、历史故事,却对生命没有任何改变,也是“不曾读”了。按照“精益”的思想,这样读经,即使收获的知识再精致、说出来再让人觉得“有学问”,也不过是浪费(waste)而已。
鉴于此,灵修读经时,一些浩繁的注解细节其实是可以剔除出去的。比如,第二章29节彼得讲道中提及大卫的坟墓,对此《精读本圣经注释》里是这么注解的:
“他的坟墓直到今日还在我们这里”:据历史学家约瑟夫的记载,大卫的坟墓分几个墓室。一个曾被约翰·西卡努斯盗取,另一个被希律王(B.C.37-A.D.4统治)盗取,但大卫的尸体安置处——纳骨堂保存完好。
这就属于灵修时可以略过的部分。因为至少目前来讲,熟悉这个历史考证的事实对于我们品格的改变是没有多大益处的,而如果在这上面占用了我们必然有限的精力的话,那么对于真正能影响我们生命的话语和启示却一定会造成“挤压效应”。因此,在研读时一定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真正实现“精益”地读经,既是提高效率,也是提高阅读的质量,最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关注于真正的果效。由此,在读经时一边写作阅读笔记的另一个好处也显现出来,就是由于时间有限,每次读经不可能穷尽一个章节的所有的信息和启示,而通过写作笔记的形式将本次读经的收获和已查考的信息记录下来,下次再读时,就会留存有类似游戏里“保存的进度”,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读、思考、应用,而不至于每次都是忘了经文再读一次,忘了经文再读一次,陷入低效的无限循环之中,白白浪费神赐给我们的宝贵的聆听他话语的时光。
门徒守则009:“精益”地读经,关注于个人生命的成长与改变,而不在虚浮的知识上浪费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