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设计一基于多元目标的预设
策略概述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日: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执行?兵众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五事”之五是“法”。什么是“法”?孙武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关于 联,孙武在“七计”中有着明确的含义。“七计”去“道”、“天”、“地”、“将”之外,每“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可见,这四方面都是“法”的内容,法审令,武器装备(兵,兵器;众,军队),军事训练,赏罚分明,这就是孙武所谓“法”。
对应于课堂教学而言,“法”即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在课堂教学中用什么的策略和方法来促进学生语文索养的提高怎样通过预设来促使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如何对学生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正确的评价等等都要进行充分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堂教学.教师应当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从多个度出发,详细规划一堂课的教学设计。
案例描述
下面是三位老师上的同一内容的三堂语文课,课文的标题是《苦瓜》。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写苦瓜有着丑陋的外表,却能赢得世人的青睐,由此联想到人们“闻其名而思避之,观其容而心恶之”的一种社会现象。最后告诉人们: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社会,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的道理。三位老师在上课时,都采用了以情境创设导入新课的方法。
情境一听一听
老师: (朗读)这个婆娘不是人,(停顿)九天仙女下凡尘。
(学生惊奇,老师继续)儿孙个个都是贼,
盗得蟠桃庆寿辰。(《苦瓜》一文的特点就是欲扬先抑。)
情境二
老师: (举起粉笔盒)这不是粉笔盒,它是一块砖,请以其用途为话题,进行任意联想。
(板书A、B.C、D,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联想比赛,看哪一组的联想丰富)
情境三
老师:在赵忠祥主持的《人与自然》的节目中有这样两句话:“自然因为色彩而美丽,世界因为生命而精彩。”如果说色彩是自然美丽的外表的话,那么生命就是世界精彩为本质。我们欣赏自然,观察社会,不仅要看到它们的外表,更要看到它们的本质。然,自然也会有“撒谎”的时候,人类也有受蒙蔽后的悔过。不是吗?请看《苦瓜》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节选了三位不同的教师所上的同题课文《苦瓜)的导人部分来“窥一斑”以见其课堂教学行为,来认识《孙子兵法》中“法”之运用。
第一位教师从课文的写作特色一欲扬先抑人手 ,她选择了一个故事当中的“打油诗”作为她的教学资源,从而导出文章的写作特色一“欲扬先抑” ;第二位教师从文者的另一个写作特色一 联想着手,他选择了一块砖头作为他的教学资源,由对砖头的联想导出课文中作者由苦瓜所想到的内容;第三位教师则着眼于“欣赏生命”,她对自己的朗诵很有自信,于是她选择了配乐朗诵的导人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但细细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教法的差距:第一个情境导人是最成功的它不仅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贵的是与课文的写作特色紧密连,而且在这一情境的巧妙过渡中,学生懂得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为学生解读课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第三个情境导人也相当不错,教师的教学用语优美,与教学文本容密切相关,对学生的学习有提示和引导的作用。第二个教学情境导人的显著特点是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学生强的参与度,似乎达到了教师的要求:要思维发散,不要故步自封。但仔细分析,这导人的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就是其与教学内容没有必然的切合性。 “窥一班可见全豹”,可见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行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得“法”,学生才能学得其“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