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葡萄酒前,通常都会轻轻地晃动酒杯,让酒液慢慢地沿着杯壁旋转,待停止后,才开始入口。
但是,你是否有观察过酒杯的内壁上出现了一条条透明的柱状液体,就像一行行汩汩流下的“眼泪”一样。
这些酒柱,就是传说中的“酒泪”、“酒脚”或者“挂杯”。
所以说,酒泪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它能说明葡萄酒的什么情况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3336874/b63e13c7ac52f38a.png)
葡萄酒当然不会真的“流泪”,其实酒泪只是描述在摇杯后、葡萄酒出现的一种物理现象。酒泪背后的原理被称为“吉布斯-马兰戈尼效应(Gibbs-Marangoni Effect)”。轻摇酒杯后,葡萄酒会在酒杯内壁形成一层薄薄的液体膜。
这时,如果人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倒出酒液的葡萄酒瓶,应该能够发现酒瓶里有一些深褐色的沉淀物残留在瓶壁上。此时,不了解葡萄酒的人们就会产生疑虑:“这瓶葡萄酒是酒体变质了,还是酒质低劣呢?”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杯壁上的酒痕正是葡萄酒的“挂杯”现象。
由于液体薄膜中的酒精极易挥发,所以在其挥发后,这一液体表面的张力就会失衡,在重力的作用下,酒液便又会沿着杯壁慢慢地流回到酒杯中,好似美人扑簌而下的眼泪。
![](https://img.haomeiwen.com/i13336874/aa089c25111f4fb4.png)
很多人认为酒泪越多,是不是代表酒质越好?当然不是!
酒泪很多,说明葡萄酒中酒精、糖分和甘油的含量较高。由于酒精或糖分含量高的酒,口感会比较丰郁。于是,许多人喜欢通过观察酒泪去判断酒质,认为酒泪的密度越高,葡萄酒的品质越高,其实不然。
当我们用合适的酒杯来品酒时,几乎所有的葡萄酒都会有“酒泪”,即都会产生“挂杯”现象。但是,它们又区分为“长挂杯”和“短挂杯”。所谓“长挂杯”就是酒痕流的速度比较慢,而“短挂杯”就是酒痕流的速度比较快。一般糖分或酒精含量较高的葡萄酒粘性较重,酒体也厚重浓稠,因而就会形成“长挂杯”。
![](https://img.haomeiwen.com/i13336874/dc0681fdd0d8c7be.png)
葡萄酒厚重的口感主要取决于葡萄果皮中所含的单宁物质,而单宁实质上也就是葡萄酒的“灵魂”。单宁在葡萄酒酿制与储存过程中,会形成粗重的分子,再加上葡萄酒常年卧放储存,果浆中释放出糖分的作用,就会挂在杯壁或瓶壁上,进而形成“挂杯”现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13336874/7dd83db16657ebfd.png)
酒质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酒精、残糖和甘油的含量高低,而是取决于酒精、残糖、甘油、单宁、酸度的平衡,取决于香气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口感的丰郁性和均衡性、色泽的优雅性、余韵的持续性。所以说,我们不能只通过观看酒泪来判断一款酒的优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