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说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我也非常喜欢和孩子玩耍,一个是履行父母的义务,二一个是我能从中得到真实的快乐。孩子的单纯总是让我莫名的轻松,她的天真总让我增添心中的希望。
为什么我们觉得孩子单纯,因为她极度专注。
孩子每次只做一件事。有一次我带她划滑板车,她妈妈打电话来让我们回家吃饭,我告诉她肚子饿了想回家,她不肯。为了防止我们走的更远,我就叫住她,说这里有一个小动物——地上的蚂蚁。她来了兴趣,立即将滑板车置于一旁,仔细观察蚂蚁的一举一动。她慢慢伸出小手触摸蚂蚁,但又害怕,还没碰到就猛的缩回来,待到蚂蚁向着相反方向爬去的时候她又伸手去抓,然后又缩回来,就这样反复的试探,小腿半蹲跟着蚂蚁的移动轨迹来回挪动。就这样试探、挪动、挪动、试探大约有20分钟之久。她奶奶等不及出门来寻,大声叫她的名字也不予理睬,偶尔回应一声,但眼睛和思绪紧紧的跟着蚂蚁,我只好让她奶奶带着滑板车先回家。
在这20分钟里,我感受到孩子的专注,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天上地下她只做这一件事,不理会旁人的眼光。她反复的试探,一直在积蓄自己的勇气,好让自己抓起蚂蚁,虽然直到最后也没有碰到蚂蚁,但我认为总会成功的,因为她不断地反复摸索着。
我问她知道蚂蚁在找什么吗?她反问“在找什么呢?”我说:“蚂蚁在找回家的路,因为它肚子饿了,要回家吃饭,瞧,那儿就是蚂蚁的家。”说着用手指着蚂蚁窝。我提议说我们帮它回家,它肚子太饿了,要回家吃饭。 她回答说好,我就将蚂蚁抓着放到了洞口,蚂蚁在土坵转了两圈,钻进洞里去了。她望着洞口,嘴里喃喃着:“蚂蚁饿了,回家吃饭去了,它肚肚饿了......”我告诉她蚂蚁回家吃饭了,我们也得回家吃饭,这样才有力气出来再找蚂蚁玩。就这样哄骗她回家,路上我们一直在聊蚂蚁的事情。快到家门口她好像想起了什么,问我滑板车到哪里去了,我就告诉她奶奶已经拿回家了。孩子就是这样,每次只做一件事,她的脑袋好像只有一个层面,不受别的因素干扰,可以专注的思考一个问题。试问,这样有做不成的事吗?
总认为孩子“三心二意”,其实那是孩子兴趣广泛。
有人说一会极度专注,一会又三心二意,这不是两个相左的态度吗?还别说,还真是这样的,孩子可以让两种相反的特质来回切换,毫无违和感。她的注意力每时每刻都聚焦与当下,但焦点可以来回切换。一会儿是动画剧,一会儿是玩具,一会儿是美食。在切换时干净利落,专情且多情,精力是何等的旺盛。
反观成年人,注意力没有那么纯粹,掺杂着太多的因素,我们的行为是经过优化的固定模式。它就像已经建设的高速公路,虽然效率高,但是没有新意,在既定的轨道行驶,没有了创新,少了更多的可能性。
佩服她的反复练习。
就像女儿试探着抓蚂蚁一样,她会奔着这个目的反复练习。玩沙泥、滑滑梯都是如此,好似对什么都感兴趣,其实这是表面现象。孩子对它无爱无嗔,一旦感到已充分掌握,立即弃之如敝履,掉头他顾,开始下一项学习。全情投入,果断抛弃。孩子就像一部学习机器,高效而无情。
实用主义精神。
孩子并不真诚也并不诚实,因为没有虚饰和谎言,就没有真诚和诚实。孩子就是孩子,她只有一层,而这一层是绝对个人主义的。她对事物的关注都是以“对我有什么用”为中心。每次和孩子协商,都会满怀答应,但是当诱惑出现时,就无赖耍横,非得达到目的不可。
孩子专注、兴趣广泛,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复练习,她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非常务实,并且不会不好意思。
这些特质集于一身并且没有轻重缓急,各个都明亮耀眼。我在感叹哪里有资格去把她打造成这样那样。能做、应做的,是帮助她找到自己的路,也趁机重新思考自己该如何行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