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另类写作学习。结束豆瓣写作营的疯狂练习后,我整理出三步进阶法

另类写作学习。结束豆瓣写作营的疯狂练习后,我整理出三步进阶法

作者: 寻迷之旅 | 来源:发表于2022-08-29 22:34 被阅读0次

    如果把“目标”看做峰顶,那么阅读、学习就是找出一条从脚下延伸到远方,到达顶峰的蜿蜒小路。这条路也许是主流的,也许是另类的。

    在结束了豆瓣写作营的疯狂练习后,我梳理了自己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最后,将问题分成三个层次,逐步攻克。

    第一阶段 基本框架

    这个阶段需要解决两个重大问题。1、主题不明确,导致失去重心。2、肥肉太多。

    方案:

    一、先写核心场景,再写前因后果

    虽然在事先已经想好要写什么,但一开头,我常常就会陷进去,这里需要交代啊那里也需要描述啊……结果弄得文章很拖沓,重心跑掉了。(是拖延症状吗?)

    最后,我决定跳过开头,先写核心场景。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明确主题——核心;二是就算拖沓,也拖沓在了核心的部分。

    核心场景主要有两种:变化和冲突。

    1、变化

    人物的闪光点和短板,人物行为、思想上改变的契机,往往体现在他遇到变故那一刻。因此要重点描写那一刻的事件,以及事件中人物的行动、选择和内心斗争。

    2、冲突

    发掘出两股冲突的要素。人生活在社会上,总会遇到各种令人苦恼的障碍,因此读者喜欢看人物如何突破障碍,实现目标。在这类故事中,“冲突”便是重点。

    “冲突”由“对抗”引发,而引发“对抗”的,是在某个契机中相斥的两种要素,当它们存在对立的特征时,人物冲突就有了。

    一个人拿着一根冰糕走出超市,剥下包装纸后东张西望,垃圾桶呢?对抗就产生了:文明(拿着黏糊糊的塑料纸找垃圾桶)——方便(随手一丢)。对抗不仅在行为,也在内心......

    人物的核心特征(职业、物质条件、价值观等待),引发他的动机,决定了他与其他人物、与环境以何种方式,产生何种互动和冲突。

    仔细地描写中的场景和人物——行为、特征、爱好、人设。他为什么这样做?之前怎么了?之后怎么了?

    (1)有些要素本身的属性没有冲突,只是因为发生了某个事件,才引发冲突。例如夫妻想看不同的电视节目。

    (2)有些要素本身的属性就相互排斥,只要放在同一个场景中,就必然发生冲突,例如抽烟和图书馆。

    二、+1层描写

    当你去逛商场时,你愿意第一时间看到诱人的冰激凌、阳光玫瑰葡萄、大屏幕电视呢?还是滔滔不绝的推销员?

    底层:我告诉你。+1层:我带你去感受。

    她很美——她眉似初春柳叶,脸如三月桃花,纤腰袅娜,檀口轻盈。

    还可以+2,除了静态的特征外,还有动态表现——在场景中的行为、与他人的互动。骑车的男人呆呆看着她,然后撞上了树......

    用描写来代替述说,让人物特征在场景和行为、和他人互动中具象化。为读者呈现视觉、身体感觉,以及心理状态。

    三、框定文章各个部分的大体幅度

    序幕、前奏、过渡、冲突、结局......。我认为分小标题很重要。这能提醒自己,每一段必须呈现一个完整情节。

    四、去运动,再回来修改

    大概因为大脑神经元的树形联结,当情绪推动着思维前进时,思维的主干会产生分叉,这时的意识会认为:每一分枝都很重要啊.......。然而读者只想看从主干伸出去的那一枝。

    为了避免陷入主观的偏执,需要退出当下的情绪......睡一个午觉或者在阳光中做运动。然后,让意识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修改自己的文章,剪去多余的枝叶。

    五、出彩的“符号”

    并不是说基础选手就没有写出彩的机会,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几个强大的魔法咒语。

    1、地域符号

    (1)城市符号

    南锣鼓巷,豆汁,去全聚德吃烤鸭——北京;本地人不吃狗不理包子——天津;炒饭申遗——扬州;飞机还没降落,便听到哗啦哗啦推麻将的声音——重庆;南京东,淮海路——上海;吃茶多过米——潮州;几万块一套的房子——鹤岗;

    (2)性格符号。

    在同一事件上,瞄准不同地区的人的反应差异。天子脚下的北京人,国际化的魔都人,二三线城市的人们......

    (3)形式符号。

    每个地域,每个时代,大多有其不同的形式,方言,文言文,“夜上海,夜上海......”。

    创造贴合故事背景的叙述方式、场景声音、图像、人物对话。

    2、记忆符号

    用过去或者现实生活的“符号”,唤醒读者的记忆,以产生深度联结。粮票,大哥大手机,《上海滩》主题曲,一米线......

    ......接下来,是精益求精。

    第二阶段 进阶

    一、结构

    1、主题:用心去挖掘事件的核心竞争力:独特性。地域、职业、民族、爱好......

    2、构建一波三折的情节,起——承——转——合。

    3、提前埋好所有线索,让情节合理地转折。突兀出现的转折,会打破读者的思维逻辑,失去对故事的信任。

    4、选择必要的情节要素,按照故事逻辑,沿着某种趋势来构建场景。《水浒传》林冲风雪山神庙——山神庙的风、山神庙的雪、山神庙的石头、草料场的酒葫芦,各种要素环环相扣,将林冲逼上一条上梁山的路。

    5、在段落的末尾,设置一个“预期勾子”(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个决定让他终身后悔、如果我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不仅仅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作者也可以借此检查文章结构,决定段落取舍。

    6、丰富“冲突”的层次——远景、近景、特写。矛盾积累(对抗)——矛盾爆发(冲突)——冲击力的场景(切入点)

    7、将说理、感想融入情节。按照某种逻辑选择和展示情节、人物行为、语言,将观点悄无声息的传递给读者。留出空间让读者思考。

    二、题目、开头和结尾

    1、题目。如果将文章看作一个商场,题目不仅仅是商场的名称,也是商场霓虹闪烁的外表,令读者产生某种预期,以某种态度走进作品。读者通过感受相同或者相反的情绪,从中获得阅读乐趣。

    2、开头。太长的序幕,容易耗尽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一开头就是诡异或惊险的场景,便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因此没必要在开头将故事背景完全堆出来,可以把它们拆开,在叙事过程中插叙。

    好的开头就像一首乐曲的前奏,不仅仅奠定文章的整体氛围,还能帮助读者走进文章;

    方法:制造悬念,耸人听闻,暗流涌动,追加危机,黄雀在后。

    (1)先说上一两句最关键的、有悬念的对白,然后描写一下场景,人物关系,再切回对白。

    (2)悬念。通过事件吊起读者的好奇心——之前怎么了,之后怎么了?

    (3)后继的描述(猪肚)要回应开头(虎头),让读者的每一个预期都得到充分落实。

    3、有力的结尾(豹尾):倪匡先生写过几部乌托邦小说,记得有一部的结尾是,那个外来人穷尽一切办法也找不到返回“桃源”的路径,最后从悬崖上跳了下去,那是他第一次进入的方法。

    三、切去肥肉

    1、并不是所有过程都需要事无巨细地交待给读者,读者只会关注那些简单有力,不断推动故事向预设方向演进的情节;

    2、减少对话。因为读者必须先进入角色,才能充分理解对话,否则就会在阅读中遇到一个个坚硬的拦路石,磨失阅读兴趣。因此,尽量不要让人物“说”故事,而要让读者进入到故事中。

    3、减少故事要素,增加厚度。不追求广度,而追求深度。

    读者需要记忆的要素越多,印象越浅。因此,要尽量让场景更集中,让场景中的元素产生更多互动。在有限的篇幅内,减少场景和人物,而增加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人物之间的连接,让人物,环境,心理,对话之间互相补充和联结。

    四、描写

    1、增加深度:延伸场景,为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1)为什么?——之前怎么啦?

    在描述一类社会现象,或某一群体的生活状态时,可以进一步深度挖掘“为什么”,以增加故事的层次。

    (2)之后怎么了?

    (3)挖掘对抗双方的内心世界。

    展示反派的力量当然很重要,但读者也对他的内心世界感兴趣。他的动机,他的过去,他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他尽力要维护的东西,他的价值观,他向往的生活......必须进入反派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觉得他应该如此,必须如此,而不要让人物变成工具人。周扒皮或者灭霸也有他自己的价值观,他也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

    2、增加广度

    (1)其他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就像一面面镜子,从不同的角度照出主角和主题。例如在医院中,除了病人、家属外,还有医生、护士、护工,他们对事件、主角的行为、态度......。(我觉得《教父》里写的很好)

    (2)尽量将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现实世界进行多重交错。唱京剧不一定要穿戏服或者长衫,穿西装也可以。

    3、如何表达场景的“调性”?温馨、寂寞、肃杀......。我认为在写那个场景时,可以尽量想象自己身处场景之中,会更容易触摸到相关的情绪词、节奏感和表达方式。

    4、用拟人手法描写生硬的建筑。

    五、细节

    1、对白贴住人物。体现人物的情绪、信息量、口语化、人物性格。

    2、用场景细节激活读者想象。无论是“异世界”还是现实世界,成败在于能否激活读者对那个世界的想象,而激活读者想象的关键在于“足够的细节”。《桃花源记》中,描写环境细节的篇幅便占到了五分之一。

    3、符号化的道具。用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小物件、小嗜好,来凸显人物特征,或者文章背后的情感,以增加张力。

    如果给人物一个“人格象征物”,读者就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帕丁顿熊的红色礼帽,李白的酒杯,求职者的简历,玉箫黄药师,贪吃洪七公,被手机黏住的人......

    4、符号化的建筑和场景。如果说特定物品是用来彰显人物特质的道具,那么,特定的建筑和场景便是剧情的道具,用来预示人物命运、剧情趋势。要注意的是,建筑和场景往往只有一部分有助于推动故事,不需要无微不至地描述。

    电影院——戏剧化的爱情;

    船——《边城》

    北风、雪花——白毛女;

    5、符号化的场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当我们在表达对某个时代,某段感情的怀念时,那么,究竟有什么“具体事情”让人怀念呢?我们需要将情景的含义固定下来,变成一个轮廓清晰的“符号”。

    (1)对温馨亲情的怀念——过年穿新衣服,烧鞭炮,一家人包饺子;

    (2)表达时代日新月异,生活更美好——风扇换空调......

    (3)有得有失:丰富的消费——焦虑的情绪

    六、心怀读者

    1、捕捉热点、捕捉读者的好奇心。

    2、将冲突、危机藏着日常场景中,有力激活读者的记忆,令其感同身受。手机没电,给孩子辅导功课,出外旅游遇上**......

    3、区别读者视角和主角视角。第一人称的描述虽然比较直观,但也可能容易陷入“主角视角”,而忽略了场景和预期的描写。

    或许主角在前期,确实没有任何异常,但就这样平常地发展下去,很难吸引读者读到最后。只有当读者的心理预期不断被引发时,他才能维持住阅读的兴趣,并从最后的“预期兑现”中获得满足感。

    因此在文章的开头,便应该勾勒一些相关的痕迹——真诚有礼的小熊,天很阴,夜哭的恶鸟飞过天空......

    4、人物和事件离开读者远一些,能让读者展开思维的翅膀,获得想象的乐趣。古村老屋,深山老林,秀眼小毛驴......

    第三阶段 精进

    一、捕捉事件中的“符号”

    所谓“符号”,就是那些令读者自然而然产生某种联想的元素和行为。飞过天空的大鸟——自由、远行,一家人一起做年夜饭、包饺子、搓汤——亲情......

    按照主题,有目的地将符号凸显出来。

    二、增加浓度

    要想将读者的情绪调动起来,就得给予故事人物足够的压力,要想给人物以更大的压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丰富情节(填充猪肚),让他面临更大的“危机”。

    当人物面临的压力越大,后面情节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可以在开头为人物设置时限,然后填充细节,制造强烈的压迫感,让过程更曲折,故事更真实,更复杂化。

    忽然出现的事件:下楼太急撞到人被扯住,堵车......

    三、将关键场景写出彩

    1、关键瞬间。扎实地写出人物心理变化的轨迹,清晰勾勒场景、事件的作用力线条。一定要捕捉到那些改变甚至摧毁人物三观的关键瞬间。

    2、让文字绽放在人物的内在矛盾上。关注人物内在的情感变化,尝试从人物内部寻找突破口来推动情节,由内在转变带动内在转变。

    尽量避免单纯靠外部力量或者人物来推动情节转折(过于生硬)。

    3、尝试用第一人称视角来自述人物内心——他的感受,他的想法,他看到什么,他的心态如何。切身处地进入情境,去感受人物的强烈情绪(对事件、对人,对环境、物品的情绪),并细腻地呈现出来,令读者走进人物视角。(旁观者视角过于淡然)。

    四、描写

    1、切入不同的叙述视角,增加新鲜感和立体感;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媒体、情节中的各种书面方式:信件、公告......

    2、构建读者进入故事的切口。冲突集中爆发的场景;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的场景……。生动地描画人物形象,将冲突具象化,以构建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五、非完整叙事

    尝试说一个不完整的故事,描绘一个充满矛盾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我记得黑泽明的电影(似乎王家卫也是),喜欢给出场景的一角,让观众自行在脑海里补充。这个角落虽然不完整,但里面的元素却很充分,信息浓度极高,语言、动作、表情、内心……

    六、在事件结束后,增加一段让读者回味的段落。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另类写作学习。结束豆瓣写作营的疯狂练习后,我整理出三步进阶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sr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