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都说修行要发愿,同时要有相应的行为。我现在能够提起发愿的心,但不是那种大愿,就是先度己的那种愿。最近觉得自己有那种冲动,特别想把学到的东西告诉身边的人。然后我也很愿意写,就是不知道接下来具体该怎么做。
答:那就先从阅读《真心》开始,可以写自己阅读《真心》的体悟,写读书笔记进行分享。先不要着急去分享怎么修行,重点以自己的学习体会为主。目前您还没办法去指导别人,自己还没有完全明白的时候,先以读书笔记的方式去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包括自己在这种文化中的改变和受益,这些是可以的。通过深入阅读《真心》,先把理论彻底搞明白。然后再找到适合自己实践训练的方法,去观照和体悟自己的心。在《真心》中,包括在《雪漠智慧课程》中,都是有这种方法的。
问:感觉四无量心前面三点都是一个意思?无法理解第四个“住平等舍”。
答:第一个是愿诸众生具足乐及乐因;第二个是愿诸众生远离苦及苦因;第三个是愿诸众生与无苦之乐永不分离;第四个是愿诸众生远离爱憎亲疏,住平等舍。这四个方面代表了不同的层次。比如说第一个,愿诸众生具足乐及乐因,真正的乐因其实是智慧。另外佛教中的乐,它不是一种世俗的快乐,而是一种获得生命自由的快乐。乐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所有的生命中本来具足的乐因,就是真心。这个因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它是潜在的,是隐藏着的。当我们发心发愿说愿诸众生具足乐因的时候,其实就是为了把这个因从生命中发掘出来、显露出来。比如说,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种文化,比如阅读《真心》,那么他就会知道,自己的生命中原来一直隐藏着一颗光明灿烂的真心,这个真心是生命自由、快乐、幸福的根源。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虽然他每天都带着这个珍宝,这个无比珍贵的珍宝就藏在他的生命里,但是他自己不知道。所以说能够让他知道,那么这个乐因就具备了。
第二个是愿诸众生远离苦及苦因,那么苦是怎么造成的?是因为贪嗔痴慢疑这些习气,这些负面的能量、负面的习惯,导致了生命中充满烦恼和痛苦。那怎么清除这些负面习气?怎么远离这些垢染?也同样需要明白。通过学习,通过读书,通过修行,明白苦是怎么产生的,去找苦的根源,去改变我们生命深层的观念、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来转变、改造、升华自己的生命。
然后再到下一步就属于更加深入一步,愿诸众生与无苦之乐永不分离。这个时候你要能够见到无苦之乐,即见到真心。只有见到了真心,你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无苦之乐。没有苦,而只有一种乐,真心之乐。真心之乐,不是与痛苦相对的那种快乐,而是你的生命能够自主,能够自主自己的生命,能够自己创造自己的命运,能够自己主宰自己生命的方向,不再迷惑,不再陷入到各种烦恼痛苦之中,而有了一种能够从中出离和超越的智慧。真心是永远都在的,所以只要你见到了它,它就再也不会离开你。这就是与无苦之乐永不分离。
最后一步,愿诸众生远离爱憎亲疏住平等舍,所谓住平等舍,其实就是安住在真心之中,以真心的智慧应对一切。所有的生命都本自具足真心,而且从最深的真相上来说,所有的生命,其最深的真相就是真心,所有其他的一切都是幻相,都是假象。所以,对于见到了真心并且能安住在真心中的修行者来说,他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所有的生命本质上都是真心,究竟平等,无二无别。所有的生命,都具有这种大平等、究竟平等、究竟圆满、究竟光明的真心。那么爱憎亲疏这些分别是怎么造成的呢?包括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除了刚才我们说的那些负面的生命习气、生命习惯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深、更根本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心总是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有爱有憎、有亲有疏、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长有短、有生有死、有苦有乐等等。我们看待世界和各种人事物的时候,总是用二元对立这种模式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生命、看待所有的一切。正是这种顽固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导致了分别心的产生,导致了烦恼痛苦的产生,导致我们的心不能平等地面对一切。心有不平,则难以安宁。
其实还有一种智慧是超越二元对立分别的智慧,这种智慧能够在更高的层次、更高的境界上去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新的平衡,能够看到相互对立中和谐统一的那一面。这种智慧,在佛教中叫做无分别智。它不是说傻傻的糊里糊涂的不去分别,而是说你清清楚楚的知道事物之间的差别,但你同时也知道这种差别相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仅仅是一种在因缘中显现的一种现象而已,它没有根本不变的实质。比如说一种善的东西或一种恶的东西,它并没有永恒不变的真实的本体!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下,善与恶的评判结果是不同的。所以有了这种“无分别智”,就可以超越二元对立,不被各种二元对立的现象所束缚,而是能够跳出局限,实现超越。
在真心中,本自具有这种无分别的智慧,所以当你契入到真心中的时候,你就能够体悟到这种智慧,以这种智慧去指导你的生活,以这种智慧来改变你的思维习惯,改变你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变你的生命程序。这样的话,生命的转变与升华才会更快。
如果你仅仅去转变贪嗔痴慢疑的习气,却没有智慧引领的话,你就像不断地跟自己作对一样,你会感觉非常地困难,很难坚持下去。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欲望型的生命程序,然后你要对着干,要战胜和超越欲望,那么你就要有更高的目标,这个目标就包括了更高的智慧境界——无分别智的境界,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智慧和力量实现真正的超越。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它是从四个层次逐步深入地学习、领悟和实践究竟超越的智慧,只是它在表述的时候是以一种更加平易、平常的语言去表达的。愿诸众生,这里的众生既是指所有一切众生,同时也包括自己。发四无量心,既是发心发愿自觉觉他,心愿要大要广,行履要踏实,要从自己做起,从自觉开始,争取早日见到真心,安住真心,妙用真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