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图书馆看书,临走才发现手机电量不多了,我当然忘记了带线
这时我注意到了对面的同学,于是小心翼翼地敲了下桌子问
“同学,你的充电线可以借我一下吗?”
令人感动的是,他二话没说便将手机充电线从自己手机上拔了下来,递给了我
原来他自己手机都还充着电呢
也因为这根充电线,我们开启了对话
“你们在看什么书啊”
我和朋友将书的封面展示给他看,我的是斯蒂芬·盖斯的《微习惯》,朋友的是一本关于高效管理类的书籍
“你呢?”
他的是数据分析,关于考研的一本书
“你在准备考研啊”
“对” 他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今天都摆一天了”(摆烂)
非常的坦然。其实他不说我也能关注到,在我们看书的四个小时之内,他不断离开座位,就算在座位上的时候,也频繁翻看着手机。我敢打赌,在我们看书的四个小时之内,他真正有静下心看书学习的时间没有超过半个小时,甚至10分钟?
见状我为他感到十分担忧:这样的状态能成功吗?
看着他,我仿佛看到了曾经考公时候的自己,也是这种状态,毫无疑问,最后是没有结果的
接着,我们又了解到他考研的原因:所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但倒霉的是这几年互联网行业处于供大于需的状态,所以工作形势不好,在外面工作了一年,想继续读研深造
虽然我们看的是不同的书,处境也很不同,但此时此刻我们坐在同一张桌子上看书的原因其实是相同的——寻求改变与自我救赎
虽然只是萍水相逢,但是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非常热心、善良,品性纯良的人,在力所能及的时候能够毫不吝啬地释放自己的善意,递出“充电线”
但是“好人就一定会有好报吗?”有时候我多么希望我们的现实世界就像金庸先生所描写的那样:
一个普通少年,经历一番奇遇,轻松练成神功,取得成就……常人需要几十年才能练成的神功,他们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学会,甚至一夜速成。并且故事还突出了主人公们善良的品性,似乎好运只会光顾那些心性单纯的人,让人们误以为心性单纯优于努力,要想获得成功,只要保持心性单纯就好了——人们当然愿意相信这样的结论,毕竟保持心性单纯比保持努力容易多了。(此段摘自《认知觉醒》)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
可惜故事是故事,现实是现实,我们可以暂时沉浸在“乌托邦”当中,但终究要回到现实面对规则:现实生活中无论读书、考试,还是工作、赚钱,要想表现出色都必须经受长时间的磨炼
很简单的道理,但貌似也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放弃幻想,认清现实,对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