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宿舍及年级同们曾哼哧哼哧刻字油印秦晖老师代表作《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听不懂咱就不参与。当时喜欢秦老师柔软的板书字体和上过山下过乡的随意洒脱。就象刘九生老师讲课老看天花板,可一直到毕业,我也没发现白天教室有壁虎。“你们搞史学的,干嘛不叫上我?”…但是九生老师《阿Q正传》选修课上,让我上过一次讲台,始有自信。
…个人观察,秦老师最大特点是知识份子的“沉浸式”独立思想,不是本文作者吹捧的其学术思想“神乎其神”和阿谀奉承百科全书式的“大儒”称谓,依秦老师性格,似乎也不屑于此。
比如学习美国或者瑞典,无论自由还是福利,就是一个秦晖语境的“逻辑陷阱”,——自由属于人权范畴,为嘛忽视法兰西的“自由、平等、博爱”传统?福利属于保障,为嘛撇去工业革命国家层面社会保障率先立法的德国俾斯麦?以及二战后现代福利国家滥觞的英国贝弗里奇报告?乃至于后来的世界银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自由属于严复翻译的群己权界,福利属于国家层面、社会组织、市场法人的责任义务。
再说文中政府权利与责任的“尺蠖效应”,秦晖老师所称的“共同底线”,即左的“权力大制约少”和右的“责任小权力小”简单二分法,…需要质疑的是,现代社会还要延用传统农耕社会“王安石左&司马光右”变法之争“线性思维”吗?遑论历史“随你打扮”,还会有更多独立思想、自成一家的“秦晖”出现?
……脱离国情鲜活实践,乃至于中国式现代化未来指向与文化自信,盲目停留在与世界接轨的“静态底线”,如同戊戌变法“师夷制夷”相对应的“师夷不制夷”,这才是秦晖逻辑非左即右的“尺蠖效应”。历史是螺旋上升发展的,不是非左即右线性推演和路径依赖的“底线共识”。
个人以为,毋宁说秦晖的另一本代表作,即《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史比较研究》更能体现秦老师融惯东西、历史溯源,对中西经济社会组织演进观察省思,提出超越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社会组织的,体现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学术思想贡献。这已经为数字经济时代融合创新理论与合作博弈、共识机制、智能合约所验证,大数据联盟区块链科技创新与生态应用场景,为秦晖先生突破性学术思想贡献提供了时代背书。
因为有“群己权界”(穆勒论《自由》),,才有“群体互助”。第三方社会组织,正如我国《民法典》中有别于政府机关法人和营利法人的非营利社会组织。秦晖先生这方面开创性的思想贡献要超越了同时期我国经济学界最早提出“第三次分配道德论”的泰斗级人物厉以宁教授。也超越并“向前拓展”了更早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关于自然界互助生存繁衍—社会人类互助—正义(平等、公平)—道德(纯粹利他、公益慈善)理论视野和学术贡献。
前人智慧,当然也离不开社会制度和时代土壤。否则,还停留在五四时期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北大互助社团时期,就象“学术真空研究环境”,那就真的是“乌托邦”了。
…师为友,是学生进步,而非不尊。历史不是“中西尺蠖”两头拔河,也不是传统社会线性发展或历史循环论,是螺旋立体、多元复合型向前发展的,共建共治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是个时代命题,其五个内涵,恰恰是秦晖老师代表作《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史比较研究》学术研究的范式贡献。而不是膜拜秦晖本人。事实上,除了总结性的《传统十论》,近年,鲜见秦晖再有什么学术突破了。老了,莫不如再搞搞早前符合心性喜欢的考据与田野互证的钩沉与发现之乐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