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文章是一种仪式感;
交流思想是一种幸福感。
《讲台上下的启蒙》“什么是语文启蒙?”这是我在《教书记》中写郭初阳那部分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没想到在这本书的封面竟被一语点破。乐哉!看来,有时候问题的提出不一定需要给予解答,交给时间,会不经意间给出答案。
今晚不熬夜,于是先挑了附录来看,是朱老师的专业成长史,看看,对我今后的专业成长道路有所帮助。在刚入大学的时候,学院就推出卓越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可是,四年过去了,毕业之后的我觉得自己离合格的门槛还好远。突然有感,师范生应该在大一刚进去就先去小学摸滚打爬一下,把实习当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整理出来,回到学校里寻求答案。但没有,现在就自己再重回书海里寻求一下答案吧。
如何帮助自己更快地走上一条比较专业的职业发展道路,我从这份成长编年史中总结出两条对自己的建议。
一、读书,大量地读书。
读专业理论著作,幸好我对教育学,心理学类的书都挺感兴趣,家里也大都是这类书籍,所以,在读起一些相关的教育心理类文章的时候,就比较能够快速地理解,反馈。可是,对于一些专业知识,我就很匮乏了。比如文学鉴赏,文本解读,写作,这些与我本学科紧密相关的知识我却少之又少,所以接下来就是大量地读有关这方面的书,然后反思输出,待今后产假回去再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时间运用,如此循环。
二、训练,专业地训练。
练什么?
练专业的写作能力,甚至自己文笔极差,写的东西全是七零八散的思想火花,如何把这些火花用规范的表达串成一篇文章,这是接下来要阅读相关的书籍然后进行不断训练的,想要教会学生写作,自己必须要学会写作,正如想要学生爱上读书,自己必须得读大量的书。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应该就是这样简单粗暴的理解了吧。平时就坚持输出,养成习惯,慢慢地,争取写规范一点,然后投稿。
练高超的文本解读能力。初步计划如下,大量地阅读依然是前提,然后观摩名师的课,仔细揣摩背后的设计意图。接着拿出一篇篇课文,先以读者的意识裸读一遍,写下第一印象的批注;再以儿童的角度去读一遍,看看能从中得出什么,最后以教师的角度去提取其中的教学点。依据预设的学情和提取出的教学点之间的差距设计出相关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反复训练自己。
练正确的学生观。新手老师总是关注自己的课上完了没,我记得当时第一次新教师汇报课的时候,上的一年级的《gkh》,课后参评老师的点评不错,但就是有一点,没有关注到学生,有一个边上的学生掉到地板上了,我都没有注意到。一年级孩子本身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老师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调整课堂纪律,养成习惯上,而非一味地追求自己上课流程的完整性,这是新教师的特点。所以接下来要努力把学生当作我的衣食父母,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以学生为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除此之外,还有课堂的管理调控,科学的课程观等等,都是要一步步去学习反思研究的。教育之路漫漫,一直在路上,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0201204
【记在心上】
这辑主要围绕教师应该有正确的学生观来写,列举了一些教学事例来展开叙述。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落实到点点滴滴,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小小的关心,都有可能对一个孩子小小的心灵产生一些影响,在其内心荡漾起一丝波纹。这就要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再翻出来重读了。
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时候要关注他们的言行、情绪,善于把学生的事放在心上,耐心地去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些不良习惯需要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渐形成,然后称为一种意识,这个过程是漫长,家长要耐心,老师也要耐心。
现在社会小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太弱了,包括身体能力也是,动不动就跳楼等各种负面新闻扑面而来。这类新闻的报道,我认为也给孩子们起了一个负面的影响作用,认为心理过不去了,就靠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逃避。所以生命教育的课程也应当提到日程上来,在平时的课中引导孩子感悟生命的美好,感受各种亲情友情等美好的情感,可以联系生活,可以通过阅读,总之要让他们认识到生命是可贵的,不能轻易结束,轻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也是对父母的不负责。当然这个社会现象的发生,教育的主体,家长和学校都要进行反思,是否教育的方向手段出现了偏颇,所以才会出现这类现象。所以还要不断学习各种教育心理学知识,时刻以一颗爱学生的心去教书。
让孩子自己走,才是人道的爱。
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首先都应该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知堂老人:我们虽然不打小孩的嘴巴,但是日常无理的训斥、无理的命令,无理的爱抚,不知无形中怎样的伤害了他们柔嫩的干亲过,破坏了他们甜美的梦,在将来的性格上发生怎样的影响。
【教书与读书】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朱老师的书里藏了太多他的书单了,感慨其博古通今的能力。一个老师想要教好书,一定要大量地阅读,特别是语文老师,我现在就后悔自己小时候阅读太少,有种“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觉,所幸现在才二十几岁,我还年轻,还不算晚,一切从现在开始。加油读书!
关于语文课教内容还是形式的问题
在《让课堂说话》阅读教学那本书里的第一篇就提及了,从语文课的本质出发,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课文就是个例子,从这里来看,语文课不是文学赏析课,语文课是要通过一篇篇的语文教材,让孩子习得语言文字,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写作能力,从而指向整本书阅读和自我表达。所以,语文课应该以教形式为主,但不能脱离文本机械地灌输语文知识和能力,而应该结合文本,创设情景来传授一些语文方法,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去感知认识,习得方法,迁移运用。
文本的原生价值是显性的,大部分是孩子们自己能够感悟到的,而教学价值是隐形的,这需要教师有敏锐的眼光去开发,这就涉及到准确的文本解读能力,去挖出课文中想要教给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然后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带着孩子们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
所以,语文课教内容还是形式,确实不是问题了,我的收获是,在感知内容中去学习表达形式,迁移运用。大道至简,知易行难。教师的文本解读之路,刚刚开始。
关于小学生读经典的问题
一个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在且仅在于群体之人皆视其为神圣的、有权威的、有意义的,在这个意义上,经典的性质并非取决于文本的本身,而取决于它在一共同体中实际被使用、被对待的角色和作用。
小学生读经典的读物:
1、童真童趣
2、富有普世价值
3、表达形式活泼灵动,易于孩子接受。
教师让孩子读之前,自己应该先读,把文本读通,至少一遍,才能更好地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哪些要集体读,哪些单独读,哪些读后要讨论(哲理性文字),哪些读后要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哪些可以借助媒体读(开发影视资源),哪些可以结合综合语言学习活动(写作演讲辩论之类的应用),哪些适合固定的时间(每日晨读经典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读。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实有道理。许多事情、情感单丛书本上去认识是不够的,如果不是亲身感受,不管你怎么读,总觉得隔了一层。可见,有些文章是一读就能懂的,有些文章却不是这样的,初读时,好像全明白,一旦身临其境或有了相似、相同的经历,自会对文章中的意蕴又了更深的了解、感悟。
嗯,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感受在读朱老师的书的,如同在和作者对话一般,悉心听取着指导,然后醍醐灌顶哈哈。
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好处:培养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在动笔中培养语感,训练规范表达,重点在真实地表达自我。
读书要指导。
关于作文教学(重看《赵清遥的作文故事》)
一、低年级:生活作文学习、想象作文学习和应用文学习。
1、生活作文学习:引导如何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可以一两句话,主要训练字词句的规范表达。)
2、想象作文:看图说话、写话,编写、续写各种童话等。(一起讨论、想象)
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
(2)安排听的活动和观察的活动,最早掌握的语言就是听来的。(单纯的听、带着疑问听)
(3)句式训练(应用文可创设情景,指导仿写)
二、中年级:重视句式训练(以材料作文为载体)
1、训练句式:出示关键词(支架),学生说话,教师指导,规范是关键。
2、选材:选材套路,学生选择。(先模仿后创作)
三、高年级:记叙文和应用文(写出真情实感、表达自我,注重讲评和修改)
小结:
低段:兴趣为主,听优秀范文,说简单点句子、段落,培养正确的语感。
中段:注重审题、选材、描述
高段:放手写,讲评修改。
摘自《讲台杂记》
在各个行业里都会出现一些特别优秀的人物或者说大师,之所以称为大师,我看就是因为他们总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他们的的灵光更多一点,他们的顿悟更多一点。一个教师如何获得这样的顿悟?除了天赋,我看还得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思考。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掌握尽可能多资料,不断比较分析,找出规律,再由规律设想形式。
感想:灵感源于经验,足够多的经验,生活和阅读。天赋是少数人所有的,是先天的加分项,但更多的还是要靠后天的勤来补拙,也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思考,先实践了,再总结经验反思,朱老师说的,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料,没错,大数据时代,数据每天都在扑面而来,对于这些大量数据的处理方式就是,用专业的眼光去搜集你需要的,形成你所要的课程资源,各个类型的,然后找规律,对比。或者用这些资料去辨证看待前人总结的经验,也是一个选择。总而言之,沿着科学的规律走,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学生与教师进行口语交际练习之前,教师就应该明确在语言表达上要达成什么目标,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又要达成什么目标。
教师自身的语言简洁度要训练,思维深度也要刻意训练,只有自己明白了,才能让学生也明白。
对于教学语言,我有三点体会:第一,教学语言应该简洁明确。第二,教学语言应该充满鼓励性。第三,教学语言应该给学生留出时间思考空间,提问要有效。
上一句的语言简洁度又在下文中得到印证,除此之外,要学习的还有“提问的有效性”,如何设计有深度的问题,也就是逐步深入,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的问题,嗯,这又是一个学习的方向。
今天如果你打骂了孩子,他不一定会记恨你,甚至知道这是为他好,但是你打骂他时的丑陋嘴脸会印在他的潜意识中,并对他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不可预料的影响。
这句话说到心坎里了,在教育自己孩子这件事上,别的没有,耐心最多哈哈。经历过各种成长期的暴躁,从没对儿子们发过脾气,现在大宝正在经历trouble 2,各种无厘头的暴躁说发生就发生,但是也是秉持着一种“这是正常的”心态去看待,心态对了,也就不累了。
20201205
【当下,我们怎样做教师】
第一,大量地读书,读各种书。
想法:
1、朱老师很爱周家兄弟啊,惭愧惭愧,我真是读书太少了,必须也慢慢地一本本读起来。想全面认识一个人,除了读自传,读他的作品,还得看看别人写他的作品呢,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认识。
2、“兔子汤姆成长的烦恼图画书”列入恩恩兄弟的待买书中,幼儿园看吧哈哈哈。
3、喜欢去找查令十字街84号的那段故事,是读书人独有的乐趣吧。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虽然没找到查令十字街84号,但却意外领略到董先生笔下的英国旧书铺的韵味风情。经历即收获,满满温暖的感觉啊。
4、从朱老师的书中,我又知道了“董桥先生”,也是出现频率挺高的一个人,以前我不认识,现在我也只知道名字,并且知道朱老师应该读了蛮多他的书吧。我没读过,不过,之后如果有机会有能力可以读读看,说不定,又能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呢,也是好玩。“顺藤摸瓜”的信息资源意识,总是让我有意无意地发现很多宝藏,这种意识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去教给学生。
第二,保持正确的学生观。
第三,坚持去做以上两点,实践,反思。
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救自己。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集收集了各种朱老师生活的杂记,是我读得最感动的一辑了,有温度的文字。
怀念父亲。朱老师的父亲对他影响深远,家风的重要性啊,满屏的感动。
育儿记。这篇我读得很有同感哈哈,主要因为这时候的允成比莱恩大一点点,正在幼儿园的年纪,从允成身上我看到了莱恩的性格影子,一样是做事小心谨慎,没有把握绝不动手。哈哈。我就想知道之后去幼儿园集体生活会对莱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莱恩和桓恩会不会碰上像允成那样的老师呢?一切都在期待当中,孩子越长越大,问题会越来越多,所以必须保持时刻学习,希望走在他们的前面,目的不是为了带领他们去我们要他们去的地方,而是为了在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能多少给点建议以供参考。
交友篇。朱老师这样的交友方式正是我所向往的,因为谈老师的介绍,知道了教育在线网站,在那里,又结实不少朋友,从线上走向线下,感受着五湖四海的朋友对于教育的热忱,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呀。现实中的我太缺少这样的朋友了,也慢慢能理解朱老师公号底下那句“文章即是结缘豆”的含义了。嗯,每一个细节,都值得被关注。大概,这也是朱老师建立研读群这样一个平台的初衷了吧。
游记篇。我也爱旅行。那么要开始学习写游记了,在旅行前做好功课,特别是人文这一块的,以便更好地感受和融入当地生活。
以后要带儿子们去上海参观书展,也要去走一走那条不足400米的绍兴路。幸福!
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需要遇到几个贵人,我想,朱老师就是我教学生涯中的第一个贵人,他用商友敬老师和贾志敏老师影响他的方式在影响着我们这一群年轻教师们,网络改变生活,我想这句话在我身上也得到了印证。从此,不追星的我也要开始默默地追朱老师这颗朴实又真实的星了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