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初版是1940年,有77年了。如果你现在还不知道它,可以先了解一些大概。
作者是两位美国人。
译者郝明义,那时在台湾商务印书馆工作。他说,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感觉是——羞耻。
“我是个做出版工作的人,成日与书为伍,结果到1999年那个春天才知道这本书,到自己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本书,几乎可说是无地自容。之外,也不免深感懊恼:如果在我初高中青少年时期,就能读到这本有关如何阅读的书,那我会少走多少阅读的冤枉路?”
但译者又说,他是何其有幸。
“在出版业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才读到这一本书,与其说是不幸,不如说是有幸。这么多年来,我在阅读的路上,思索固然很多,困惑也多,想清楚的有一些,想得模糊的更多。就如同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言,这本书帮我就读书这件事情的思索和困惑,作了许多印证和总结。如果没有经历这么多年的寻觅与颠簸,发现与失落,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不会这么深刻,收获也不会这么丰富。”
而我,是2014年的夏天,才拿到这本书的。
第一次阅读我把它当成了高级工具书,寻找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暗自将自己之前的阅读体验作了比较思考,知道自己从来没有经过好的“阅读训练”,读过的那些书,还有很多美感未曾感受。于是,我一下子买了很多本,送给我的几个还在读高中的小朋友,我在手机上付款买书时想象着他们高兴的样子。
之后它被束之高阁。
2015年的一个晚上,我在家里做了一个游戏,闭着眼睛在书柜抽书,抽到哪本读哪本,我不挑选,也不拒绝我拿到的任何一本书。
游戏就是好玩,睁开眼睛,手上是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于是,我开始了这本书的第二次阅读,兴奋和激动的一次阅读,也是无比幸福的一次阅读。
我看到了自己之前作的一些标记和画线。
比如说:
“法国学者巴斯卡在三百年前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还有:
“凭着你自己的心智活动努力阅读,从只有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体会,就像是自我的破茧而出。”
“许多书值得精读,但有更多的书只要浏览一下就行了。要成为一个好读者,就要依照一本书的特质,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来阅读。”
不同书籍的不同阅读技巧,作者在300多页的30多万字里,有详细分析。售价不过几十元,不把这一本书抱回家,绝对是书柜的损失。
为什么要有好的阅读,作者说得很多,部分段落很吓人:
“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的身体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和发展下去。这是万物之灵的人类最明显的特质,其他的动物似乎发展到某个层次之后,便不再有心智上的发展。”
“但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却也潜藏着巨大的危险。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心智的萎缩就是在惩罚我们不经常动脑。这是个可怕的惩罚,证据显示,心智萎缩可能要人的命。”
看来读书救命,是真的。
读书救命 读书救命 读书救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