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做儿女的,都知道报孝父母的养育之恩。孝不光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善举。但是“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蹟,论蹟天下无孝子”。也就是说,孝与不孝,不能以儿女给父母东西的多少为标准。如果那样的话,天下穷人就谈不上孝了。
我个人对孝的理解是,儿女尽孝以后,做父母的能够面露喜色,甚至笑出声来。这应该是儿女的初衷,和孩子们想要得到的结果。但是,“孝”与“笑”虽然同音,可现实生活中并不相等。因为很多儿女的孝,并没有让父母高兴起来。甚至有时候还让老人左右为难。这是因为,不同的老人有不同的需求。衣食无忧的老人,与无依无靠的老人,对孝的理解与渴求是不一样的……
我个人觉得,“孝”字至少有三种含义,或者说有三层意思:
一是“孝养”。就是对老人的衣食住行负全责,一直到老人百年入土为安。不在床前尽孝的儿女,也应当提供相应的财力支持。应该说这是最基本的“孝”,也是孝字的核心。可是现在个别做儿女的,特别是在农村,有的人连“孝养”都做不到……
二是“孝敬”。就是尊敬老人的人格。特别是说话的语气,场合,对老人的态度与表达方式。“孝”字的结构也告诉人们,“老”字旁在上,“子”字旁在下,就是要我们把老人抬举到自己的头顶之上。这样做才叫孝敬。可有的人在老人面前,雄赳赳气昂昂,见了老人带搭不理,或放下东西就走。这样的人即便是做到了孝养,也体现不出孝的效果。
三是“孝顺”。就是顺着老人的思路与想法办事,不要总是拧着来,与老人伴嘴抬杠,甚至压制老人的意愿而不让其表达。你认为好的,就送给老人,应该说这是孝的表现。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老人有老人的口味,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做儿女的绝不能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老人。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最好能尊重老人的选择,那就是一个顺字……
当然,也不是百依百顺。人老了有时也像小孩,甚至犯糊涂。但儿女的规劝应当和颜悦色。而不应当埋怨,嫌弃,甚至是大声斥责……
老人是弱势群体,应当老有所养。老人又是长辈儿,理应受到尊敬。老人也是人。不光有自己的人格,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因此,孝敬老人的最佳状态,应当是三孝合一。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有人做得很好。所以,孝文化这才千年不衰。而且代代相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