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在外面报了一个培训班,类似奥数性质,要比学校的课程难一点。有家长就说,将来考试也不会考这么难的;即便考,也就是一两道题的事,没必要超纲学习。
这句话让我沉思良久。
想起了我高三时候的一件事。那时正值我看各种历史、文学、武侠小说的巅峰期,历史对我来说,就在各种胡乱看课外书籍中学会了。
比如说,考试中有“杯酒释兵权”的名词解释与影响。这对我来讲,我连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诸如石守信等等的各种小故事都知道,当然知道这个事情及其诸多后续影响。
再比如,要求说出抗击辽国和西夏的将门世家代表。我不仅知道杨家将、种家将,连折家将、姚家将也是知道的,并且知道其中有哪些著名武将、用什么兵器、有什么绝技、是什么性格、结局如何……(这当然是看那些鬼八卦书中得来的,可不是什么正史记载)。
然后一个女同学看我那么飘,就泼了一盆“凉水”:“考试又不考那么细,知道那么多干什么”?
若干年后,我在《知音》杂志上看到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人到处显摆说自己能把圆周率背诵到小数点后的100多位数。作者以一个外国名人的话作了总结,翻译成汉语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增加那么多无用的附属点缀。
这和我那个高中女同学的意思高度一致!原来,小女子一样能说出大道理啊,并不需要什么外国名人来说。
可就是这个玩意儿,直到现在也让我还迷惘——过细地知道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呢?究竟对不对呢?
思来想去,我觉得有几点结论还是肯定的:
送孩子学奥数,我也亲自听了两次课,觉得挺好的,那些题是对数学思维的一种启发,哪怕将来在考试中不考,但这东西对孩子发散数学思维肯定是有帮助的。能把这些题拿下,我觉得孩子会对数学(当前所学范围)有一种心理上的居高临下。
我读的那些稗官野史,也许做不了学术,但对那些事、那些人有了更深刻细腻的理解(尽管那些理解的基础可能是小说作者个人的解读),最起码可以刺激我的想象,令我对那些人事展开属于自己的遐想,更加具体可感。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实在的作用,那我可以据此写出自己的故事或小说,这个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如果没有这样对细节的了解,那不大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只是不知元芳怎么看?
网友评论